专题过关练习(二)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专 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 5分。)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回答1—4题。 1.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国家分裂的影响 C. 社会人口的增加 D. 铁器牛耕的出现 2. 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 B. 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 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引进 3. 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较前代有所发展 ③对外贸易转为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 B.建州女真进入了辽沈地区 C.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部门。回答5—8题。 5. 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种植棉花,出现棉纺织业,开始于 A. 东汉 B. 唐朝 C. 南宋 D. 元朝 6. 我国今天的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这种构成格局基本形成于 A. 南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朝 7.中国古代下列作物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A. 葡萄——棉花——甘薯 B. 葡萄——甘薯——棉花 C. 棉花——葡萄——甘薯 D. 甘薯——棉花——葡萄 8.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国家的赋税改征银两 B.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 C.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D. 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历代政府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回答9—12题。 9、战国时期,面对秦国东进的巨大压力,韩国国君曾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水渠,你认为其真实目的应是 A.帮助秦国治理水患       B.促进秦韩友好交往 C.传播韩国水利技术        D.消耗秦国人力物力 10.根据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判断,大运河开凿中不可能的是 A.开通济渠是为了引淮河水入黄河 B.挖永济渠是为了运送军粮到高丽作战 C.疏通古邗沟是为了能到江都巡游 D.凿江南河是为了运送南方粮食到洛阳 1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 A.隋朝运河的重大作用 B.唐朝南北交通的发达 C.元朝南北交通的畅通 D.明朝对外港口的繁华 12.中国古代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其职能主要是为运输粮食的是 ①灵渠 ②都江堰 ③六辅渠 ④会通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回答13—16题。 13.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及其合法化 ③加速了井田制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 西汉政府实行编户制度主要是为了 A. 恢复发展经济 B. 控制农民和保障税源 C. 稳定社会秩序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5.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我国古代 A.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C.社会的人地矛盾不断加深 D.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16.清朝的“地丁银”就是 A.地丁合一,按土地统一征收白银 B.对田赋和丁税分别征收白银 C.取消丁税,只对土地税征收白银 D.按人丁和土地统一征收白银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辉煌而曲折。回答17—20题。 17.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当地繁荣 D.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18.下列诗句能反映隋唐商业特点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19.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小民似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人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 20.“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 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 ②闭关政策的松弛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回答21—24题。 21.战国时期,城市逐渐由武装据守的都市形态转变为以商业贸易为中心的繁荣城市,造成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 B.生产力的空前进步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 D.各诸侯国变法的结果 2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唐朝后期苏州、杭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这表明 A. 苏杭地理位置优越 B. 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 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 A.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里 B.东京居民达到二十万户 C. 城市中心出现娱乐中心“瓦肆” D. 东京是国际性的大城市 24.古都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衰落下去,这主要是因为( ) A. 元朝的统治中心迁至大都 B. 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 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山东 D. 元朝重点发展海上运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3分。 25.阅读下列有关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格内容: (12分) 朝 代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西汉 38256 7871 4364 698  唐 28898 12137 8081 2484  请回答: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成因是什么?(4分) (2)唐朝时期人口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2分)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分) 26.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以下地图,回答问题。(16分) (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简要说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4分) (2)、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 (3)、结合魏晋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南方扩展的格局及其影响。(6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之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这人。”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说:“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回答: (1)、清朝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其依据是什么? (4分) (2)、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进步作用?(4分) (3)、郑观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这一思想为什么行不通。(4分) 28.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11分) 29.明清与隋唐相比,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各方面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13分) 参考答案 1-4DBDC 5-8ADAD 9-12DAAD 13-16 DBCA 17-20 CCDB 21-24BBAC 25.(1)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2分)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比较快。(2分) (2)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2分) (3)主要原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2分) (4)影响:人口的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 26.(1)夏、商、西周时期,已经有“五谷”等农作物,(1分)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已懂得使用肥料。(2分)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1分) (2)原因:秦统一中国,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西汉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4分) 影响: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但容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格局: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南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4分) 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分) 27. (1)、 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4分) (2)、工商皆本。黄宗羲的观点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这一思想,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解除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进步观点。(4分) (3)、重商思想(或重商主义思想)。因为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压制,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力量还很弱,重商主义在中国行不通。(4分) 28、解析:本题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这一角度提出命题,又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繁荣未使国家富强的原因三个方面求答。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其中的“原因”和第②问中的两宋没有因此而富强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去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参考答案: (1) 表现: ①北宋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居民20万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了“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 ②北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品种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东达日本、朝鲜,西到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3分)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4分) (2)没有富强的原因: ①汉唐至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战乱和抑商政策所中断,难以持续发展,因而“繁荣”是有限的。 ②两宋军费、官俸、“岁币”,使政府人不敷出,造成难以解决的积贫积弱。③政治腐败,由工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径所抵消。 ④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4分) 29.解析:此题第(1)问,要求回答明清与隋唐相比,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此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只要对所学知识比较熟悉,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是不难做出的。第(2)问要求回答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此问也属于归纳概括题,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是不难归纳概括的。解题时要注意一个"新"字。第(3)问要求根据明清经济发展特点概括出反映的本质问题。这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1)相似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统治者的政策,民族友好团结。(3分) (2)新特点:农业上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手工业规模扩大了,分工更细了,并在某些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十分繁荣,但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阻碍。(6分) (3)本质问题: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封建社会走向衰落。(4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