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现代欧美和亚洲的革命家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962年) 材料三 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材料在对克伦威尔评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评价克伦威尔的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焦点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点。 (3)克伦威尔是清教徒的著名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大败王党的军队,挽救了英国革命。随后带队进入伦敦,控制国会,并率军粉碎王党的叛乱,处决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克伦威尔的活动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使英国的海上力量得到加强,为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2.华盛顿一生中有三次著名的“出山”和“归隐”。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完成下表: “出山”与“归隐”的时间 原因  第一次:1773年离开维农山庄, 1783年返回   第二次:1787年离开维农山庄, 1788年返回   第三次:1789年离开维农山庄, 1796年返回   (2)从华盛顿历次“出山”和“归隐”的原因来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华盛顿? (3)你认为在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向华盛顿学习什么? 答案 (1)第一次:随着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的激化,华盛顿毅然离开家乡,参加到反英斗争的行列中去,并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领导北美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 制制度,拒绝了一些人让他出任国王的要求,告别昔日的部下,回乡务农。 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邦联政府软弱无力,危机重重。为了制定新的宪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华盛顿再度出山,担任制宪会议的主席,并最终为美国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当新的宪法通过之时,华盛顿怀着欣喜的心情,再次踏上归程。 第三次:在美国根据宪法举行的第一次大选中,华盛顿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总统。他再一次离开维农山庄,宣誓就职。1796年,当其第二任总统任期届满之时,华盛顿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决然引退,再次回到家乡。 (2)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将永远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一生,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3)在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华盛顿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伦战役后,国民自卫军长官在写给政府要求提升拿破仑的报告中这样写道:“请你奖励和提升这位年轻人,因为如果不酬谢他,他也会靠自己而出人头地的。” 材料二 奥斯特里茨战役前夕,拿破仑巡视军营 滑铁卢战役 材料三 拿破仑晚年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拿破仑的政治生涯中各有何地位? (2)分析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拿破仑的戎马一生。 (3)拿破仑为何如此看重《民法典》? 答案 (1)土伦战役的胜利,拿破仑崭露头角,政治上开始发迹;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摧垮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体现其军事技术的成熟;滑铁卢战役,法军战败,拿破仑从此走向败亡。 (2)拿破仑因战争发迹,威名远播,又因战争连绵,最终走向败亡。 (3)拿破仑的《民法典》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这部法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以及美、亚、非地区,影响深远。 4.孙中山创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思想和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运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回答: (1)结合两段材料,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答案 (1)民族革命是指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通过民族革命,才能摆脱满清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政治革命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革命后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 (2)孙中山以欧美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将会出现的严重的财富不均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的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用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一是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画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图二是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标题是“下一个中国:邓的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为世界所接受或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的关系。 (2)材料一与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什么历史意义?邓小平对这一路线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图一封面上“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图二分析,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为“下一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答案 (1)材料一提出不以某一伟人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材料二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发挥了领导作用。 (3)不符合实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同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