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2011·广东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2.(2009·广东历史·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 2.5个 D. 0.55个 【答案】C 3.(2009·广东文基·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4.(2008·广东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答案】C 5.(2007·广东文基·23)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6.(2012·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问题: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答案】(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08·广东文基·22)“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 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2.(2007·广东历史·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振兴织袜厂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3.(2007·广东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答案】(1)国内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苏 维埃政权面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根据地建设;广大工农阶级受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张学习苏联。(2分。或回答“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亦可) 国际因素:1929~193年经济危机爆发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灵,暴露了市场的弊端;(2 分。若回答“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功的启示”酌情给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 中的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或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 (2分) (4)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并适时调整;各国经济建设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经济思想(观念)与社会(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