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题干中材料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指南针在航海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西方后来所习见的‘印度数字’的背后,位值制早已在中国存在两千年了。”马克思称中国的这种位值制是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这种位值制是(  ) A.二进位值制 B.五进位值制 C.八进位值制 D.十进位值制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被马克思称为中国“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十进位值制。 3.回眸历史,我国古代曾制造出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天文仪器,其中元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  ) A.制成浑仪 B.制造出简仪 C.制成天文望远镜 D.发明珠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问题的能力。浑仪出现在元代之前;天文望远镜是近代西方发明的;珠算是数学成就,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元朝郭守敬研制出简仪,B项正确。 4.“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齐民要术》是贾思勰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当时北方的农牧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写成的,而不是长江流域,故B项表述错误。 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中国在当时作为一个科技中心,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图二所示,我国古代的______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3)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有的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请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成果,并说明它们如何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要想做好这类题目,必须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第一问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问考查的是识图能力,教材上很明确;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政治上:国家统一;经济上:封建经济发达;文化上:科技文化领先。 (2)简仪。 (3)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使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加强;火药应用于军事,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选择题 1.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以廉价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火药的发明使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选B。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和文化专制导致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 4.下图是中国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页的一部分,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  A.浑天仪 B.翻车 C.造纸术 D.数学 解析:选D。浑天仪可列入天文学栏目,翻车可列入机械制造栏目,造纸术可列入四大发明栏目;尚缺少数学栏目。 5.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解析:选D。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浑仪”是古代中国创制的天文观测工具,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很明显D项的说法是最接近史实的一种,符合“天文观测工具”这一点,而其他说法则离史实较远。 6.下列对北朝时成书的《齐民要术》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总结了11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②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法 ③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④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北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86~581年,所以①错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因此③错误。故选B。 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介绍并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B.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清关键词“首开风气”一词,主要是指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农学知识,这是其他农业书籍所没有的。 8.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土地丈量、谷仓容积……”说明注重实用。 二、非选择题 9.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2: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除“四大发明”外,还有很多发明,如机械钟、铸铁技术、瓷器、方向架、马镫马具、独轮车、拱桥等都首创于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材料3: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请回答: (1)据材料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为例,说明当时我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3)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工业革命已进行了七十余年,而中国还在传统科技中徘徊。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3,指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伍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图表中的数量就可以得出领先的科技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地学、农学。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就得到重视和发展。第(2)问从课本上诸多领域(数学、天文、农学等)的发明入手。第(3)问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2)重大发明: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数学:中国是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天文: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浑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农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 (3)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自然经济的制约;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在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科学技术研究被知识分子看不起。  中国火器扬威蒙古西征,波兰学者冒死偷画火器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之后,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了蒙古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了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军的火器部队也随军远征。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1241年,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人和日尔曼人的联军在东欧华尔斯塔德大平原上展开了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波兰史》一书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