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点的依据不包括(  )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B.组织编译《各国律例》为抗英斗争服务 C.编译的《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解析:选D。“开眼看世界”是指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故D不符合其含义。 2.右图书籍在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知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最突出的影响在于(  ) A.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B.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学说 C.使人们开阔视野、了解外部世界 D.使人们受到鼓舞,奋起进行斗争 解析:选C。图示书籍是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它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 A.反抗侵略        B.中体西用 C.政治改良 D.全盘西化 解析:选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含义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中国的伦理纲常,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解析:选C。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借考证“新”学之伪来动摇封建的思想正统,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如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请回答: (1)魏源、李鸿章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2)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3)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据材料分析即可。第(2)问要考虑到他们向西方学习的局限性。第(3)问属开放性问题,但要结合所学内容,要言之成理。 答案:(1)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2)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传统守旧观念,清政府内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学习西方的勇气、胆量、智慧不足等。  一、选择题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本题以中国对西方称呼的变化设题,实际上反映了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中国对西方了解、认识加深,说明了中国由过去的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到逐渐平等、正常地认识西方国家。 2.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三个评论的含义大概是:这一性质的著述人们以前很少看到,它介绍了大量外国的情况,对抵制外国的侵略非常有用。而《海国图志》是魏源所写的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专著,其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答案为A。 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洪仁玕 B.张之洞 C.严复 D.康有为 解析:选B。题干体现的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严复、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张之洞为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意相符,因此选B。 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解析:选B。本题以鲁迅的一段材料设题,考查对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的理解。抓住材料“‘子曰诗云’也要昌明”,“子曰诗云”指的是封建伦理道德,“西哲本领”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5.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对哪种思想的评价(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早期维新派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D.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 解析: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选官制度 C.军事技术 D.教育与政治制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是人才、学校、科举、官制,由此可以判断。 7.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 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 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解析:选A。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来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来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 8.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这是维新派的主张,其中的“治之以法”体现了其变革政治制度,变法图强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抵抗派(魏源)、洋务派(曾国藩)、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和维新派(梁启超)四个派别的主张、影响等方面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个派别相关史实(主张、实践、影响等)的准确掌握。 答案:(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主张:材料1:“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2: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3:实行君主立宪;材料4:变法图存。 (3)①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②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  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 “十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林则徐先生的“十无益”,即我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人的根本在孝悌,林则徐的“十无益”也是从孝悌开始扎根起。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