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标志着近代前期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其直接目的是(  ) A.批判复古尊孔的逆流 B.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 C.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D.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解析:选A。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直接起因是当时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故其直接目的是批判这一逆流。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读者称为青年界之“良师益友”并誉为“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的刊物是(  )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再现重要史实的能力。《新青年》打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对青年而言,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 4.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①创办各类刊物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①②③④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以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事实之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2: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引起保守势力的极端仇视与恐惧。反动军阀诬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攻击新文化运动“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甚至谩骂提倡新思想“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 请回答: (1)材料1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哪一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文化领域推行什么政策? (2)材料2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分析材料3中反动军阀、守旧文人为什么攻击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内容及影响。第(1)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可确定为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第(2)问由作者可确定为民主和科学。第(3)问结合所学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1)袁世凯时期(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策:尊孔复古。 (2)民主与科学。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彻底冲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同时它也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选择题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性的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因此,救亡之道是打倒中国的封建思想和文化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 2.2002年4月28日正式开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原北京大学红楼为基址。这主要是考虑到(  )  A.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全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D.《青年杂志》创刊于北京大学 解析:选B。《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故A、D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也不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故C项错误;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故B项符合题意。 3.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伟人”。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④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陈独秀在政治方面的贡献,李大钊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故②③错误,排除。 4.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化方面的小论文,结果在百度搜索到以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位让人回味的思想者: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倡导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他的名字纠缠着20世纪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这个人应该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 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如:“他……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陈独秀主张的是文学革命;鲁迅不可能担任驻美大使;郭沫若在时间上不符,故答案选B项。 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选C。《庶民的胜利》介绍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运动。 6.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再现重要史实的能力。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的主流由民主科学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方面贡献最大。 7.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  )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篇) 36 5 30  A.《新青年》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逐步降低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都演化为马克思主义者 D.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B。从表中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目之多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A项与材料反映不符,C、D两项表述绝对化。 8.到2012年,《庶民的胜利》已发表了94周年,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最早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是(  ) 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 ③促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所给三项内容均正确,D项概括最全面。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北大“三只兔子” 在“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有“三只兔子”的传闻。说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教授陈独秀和胡适,三人都生于“卯”年,均属兔。蔡元培生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误,实际上是1868年1月11日,为农历丁卯年岁危),胡适生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陈独秀则生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比胡适年长十二岁,蔡元培又比陈独秀年长十二岁,三人相差各十二岁。许德珩先生曾在《纪念“五四”话北大》一文中讲过,当时胡适年轻气盛,为了抬高自己,曾向别人夸耀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从此北大的“三只兔子”不胫而走,传诵一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