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芳在游览江苏无锡的太湖仙岛(原名三山岛)时,看到了一处景观。图中人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强调人们应贵贱有“序” B.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政治上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解析:选D。此像为老子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孔子的主张; C、D都是老子的主张,但C明显是其消极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选D。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权利 解析:选C。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排除A、D;B只符合孟子的主张;三者都主张和谐人际关系。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选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辨清楚诸子百家各家的主要主张或观点。A为墨家思想,B为儒家孟子主张,C是儒家孔子的主张,D是法家的观点。 4.现代我们都知道,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了一次日食,宣帝却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的主张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理解。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日食发生时,汉宣帝的诏令即说明了这一点。 5.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  图一      图二 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东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 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 其主要思想有哪些? 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重大影响。首先判断图一为孔子,图二为董仲舒,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2)董仲舒。主要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发挥了“仁政”思想。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本质: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  一、选择题 1.右图为明代《列仙全传》中的一幅插图,并配有诗文“隐居九疑山,开凿九眼泉,练得仙药和酒饮,家人三百尽飞天。”观察此图你认为这幅图文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选C。观察图画,结合图中文字“隐居九疑山”“ 练得仙药和酒饮”,可以判断出图文体现了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主张,是道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理想社会的体现。 2.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的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用一根名曰“孔子文化”的主线引来了四方宾朋。全球范围内,“孔子热”也在持续升温。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解析:选C。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不是战国时期;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论语》是孔子后世弟子所著。故只有C项正确。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选C。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4.表现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的战争巨片《墨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今天,墨子的思想又重新引起世人关注。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从墨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看,④是不正确的。 5.右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D。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选择D项。 6.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B。深入理解各派学说的观点,其中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比较节俭与亲民,故乙说法错误。 7.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这段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故本题选D。 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选D。西汉时“独尊儒术”,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各派,④错误。其它选项均能反映出来。 二、非选择题 9.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由周润发主演的《孔子》引发热议,讲解《论语》的学者于丹走红,海峡两岸乃至韩国等世界各地举行祭孔仪式,“世界最长”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孔子学院”越来越多, 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持续升温。 材料2:“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完成: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是谁?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文化教育下移。 (2)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此观点片面。 “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4)没有。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孟母三迁  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之旁。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堂,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