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2·广东文综历史·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C 2.(2008·广东单科·17)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A. 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 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 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答案】C 4.(2008·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答案】D 2.(2007·广东单科·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营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答案】D 31.(2007·广东单科·31)(9分)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答案】(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3分)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3分) 启蒙运动 1.(2010·广东文综·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答案】C 2.(2009·广东历史·17)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答案】D 3.(2009·广东文基·30)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 A.康德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答案】D 4.(2008·广东理基·67)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反对( ) A.君主制 B.君主专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B 5.(2012·广东文综历史·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若答出“古代西方直接民主弊端和具有代议制民主性质的民主制度的借鉴;西方民主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民主探索深入的反思等可酌情赋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27.(2008·广东历史·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答案】 (1)“以德治国”。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