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俄国十月革命 1 2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 5 14 18  “斯大林模式” 7 9 6 8 15 16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0 13 11 12 17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下列不能作为“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依据的是( ) A.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 C.极大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 D.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立即展开暴力革命斗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四月提纲》的相关内容。在提纲中列宁指出应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指出应该是通过和平的方式。 3.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图是其中一张,请为他指正有几处错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解。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选C。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凋敝 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从材料中农民和新商人能雇佣劳动力,能保留利润可以判断出是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商品、市场部分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6.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 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7.前苏联有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造成的危害,而这种危害是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弊端。 8.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 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选项③体现不出协调发展;选项④中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 9.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0.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说:“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我们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一旦爆发,从它开始那一刻起,就会成为一场热核战争和世界大战。”赫鲁晓夫的这段话表明苏联( ) A.积极倡导世界和平 B.努力制止世界大战发生 C.被迫放弃原有战略企图 D.对外战略由攻转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理解。由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我们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一旦爆发,从它开始那一刻起,就会成为一场热核战争和世界大战。”得知材料表明苏联被迫放弃原有战略企图。所以选C。 1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 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 是“蛮干家”的是 (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反映赫鲁晓夫是“蛮 干家”的是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12.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 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1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下列说法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并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  ③“新经济”出现  ④福利国家制度的逐步建立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和社会保障措施,故①④正确,②③并不是新政所产生的影响。 14.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化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描述的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 16.(14分)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1分)?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2分)。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2分)?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1分)?请说明理由(2分)。 (2)指人民公社体制。(1分) 举例: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分);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1分) 促进:农民的自发改革得到中央的肯定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扩展,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又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分)。 (3)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1分) 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或圈地运动,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1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相对比较先进的国家。(1分) 【解析】本题就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考查了苏联、中国以及欧洲的相关历史。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1921——1927年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和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经济的发展及其弊端。第二问考查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第三问考查欧洲工业革命前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考查工业革命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欧洲福利国家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初美国也出现限制垄断自由 发展的进步运动,但是,整个社会仍然以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为根本,社会平等被忽视,结果, 不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面对如此深刻的危 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罗斯福和凯恩斯等人,提出了拯救和改造资本主义的措施和 思想,这就出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罗斯福新政,“新政”颁布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罗斯福在演说中,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被雇佣者的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 ——摘编自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材料二:1987年6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 主要是: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单位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拥有相应的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制度,打破单一的计划调节格局,充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企业摆脱对上级主管机关的行政依附。国家对企业的活动从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即从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的直接干预转为靠协调经济利益加以引导;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管理各种利益和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由于困难重重,经济改革难以奏效。 ——摘编自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修正“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材料二中,苏共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突出特点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斯大林模式长期积累的弊端;政治改革,社会动荡,无法建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它的特点主要从计划和市场的结合这个角度来回答。 第(3)问,分析罗斯福、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主要从各自改革的实质来回答。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来说享受更多的优惠……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需求量那么大,顾客那么多,就是有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 ——安德列·纪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 材料二: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摘自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三: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摘自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6分) (2)材料二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再次经济困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答。第(3)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苏联解体的影响来概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