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 (  )。 2.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 (  )。 3.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具有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的特点,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  )。 5.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封建大一统思想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  )。 8.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对世界万物的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而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存在于人心 (  )。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 10.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经世致用” (  )。 答案  1.√ 2.√ 3.√ 4.√ 5.× 正确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君权神授思想 6.√ 7.√ 8.√ 9.√ 10.× 正确答案: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  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有哪些? 答案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什么? 答案 “因材施教”。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答案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4.诸子百家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 答案 孟子和荀子。 5.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什么? 答案 荀子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的主张。 6.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用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7.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家是谁? 答案 庄子。 8.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思想中的什么思想? 答案 “大一统”思想。 9.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0.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答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1.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 学,两者的最大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 12.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案 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1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谁? 答案 李贽。 14.明清进步思想与宋明理学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彼此之间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答案 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批判。 ①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2.错误,改正为:“有教无类”。 ②4.错误,改正为:孟子和韩非子。 1.(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答案 仁政思想 2.(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答案 法家 3.(2009·海南单科,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答案 人性本恶 4.(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答案 不以人助天 5.(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答案 韩非子、董仲舒 6.(2012·全国新课标,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答案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7.(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答案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学以致用:请独自完成2题与5题,巩固落实其它问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2.史料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解读  3.史料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均摘自《道德经》 解读 史料表明了老子的哲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4.“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史料 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解读  6.程朱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7.史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解读 史料表明理学家创立理学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 8.史料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解读 史料表明理学既博大精深又带有一定的封闭性。 9.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 (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2)批判: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10.史料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证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解读 史料表明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答案  2.此处孟子的思想具体是指“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5.史料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小题狂做满分卷 本卷共7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  )。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关键信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 ①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即使是死去了,他依然觉得有很多责任没有尽到,不是吗?就是这意思;②的意思是要适时而变,可以做到;③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明知不可能,但也要去做,去探索;④是要遵循周礼的规定,也是可为的。故选B。 答案 B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抓住关键词“民”,可以看出是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现民本的思想,故选B。 答案 B 3.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长安花”,它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  )。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解析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 A 4.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董仲舒改造儒学。从题干中反映出外儒内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汉代。 答案 B 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科举制度盛行 B.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C.商业经济的繁荣 D.理学的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现象出现原因不符。 答案 D 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解析 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顾炎武批判王阳明倡导的心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而并非主张废除儒家思想,据此本题选D项。 答案 D 7.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解析 宋明儒家学说的上升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被统治阶级重视和利用。宋明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发展,对儒家学说批判出现在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等。 答案 D 大题限时限字练 本卷共1题,满分22分。在该题目中最多用时15分钟,第(1)问限字90字,第(2)问限字100字,第(3)问限字100字。 8.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便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 (针对孔子塑像问题引发的争论)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实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6分)  限90字 (2)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8分)  限100字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  限100字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可以看出,反对的理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二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回答。第(2)问历史影响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统一的角度回答,现实意义从儒家思想道德内容和和谐理念角度回答。第(3)问属于传统题目,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角度思考。 答案 (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提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3)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