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5 12 6 7 16 18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 10 8 9 13  大众传媒的发展 1 11 2 4 15 14 17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http://www. m1905. 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 A、纪念电影诞生 B、中国电影事业诞生于1905年 C、电影传到中国 D、中国影片首次获得国际荣誉 2.如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时务报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它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5.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下列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首先提出是维新派。所以选A。 6.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如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中国建立之后则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这一变化主要表明了( ) A.民国时期的传统节日得到完整的保留 B.新中国建立后传统节日彻底被改变 C.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7.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材料指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A.废止缠足,破除封建束缚 B.女子入学,普及近代教育 C.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答案】D 【解析】材料“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体现了婚俗的变化;选项ABC是具体变化内容,D项是概括,更全面。 8.《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6号登载《参观济南电灯公司记》一文报道:“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根据材料判断正确的是( ) A.济南城市的近代化表现在商埠的兴盛上 B.济南城市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商埠的设立 C.近代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济南城市的发展 D.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济南城市的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交通的发展对济南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选项AB 不符合材料内容,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济南地理环境的优越,故排除。 9.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10.该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 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选择。近代中国民族经济虽在一定时期获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小农经济 的根深蒂固及外资的压迫使其始终未占主导地位,故D项不正确。 11.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 12、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强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歌谣反映的是废止缠足,从中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 13、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②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的一些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④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对于词语“沙发、椅子、纯净水、博客、黑客、闪客”的出现,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 A.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D.是对传统词语的异化 【答案】C 【解析】通过审题,沙发是西方传入中国的。椅子是传统的,最后三个词语都是网络用语,说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15.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革命报刊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迅速发展,其文字宣传与舆论鼓动,比革命党的军事影响更普遍。下列属于当时“革命报刊”的是 (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6分,第18题8分) 15.(16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2分)为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4分)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6分) 【答案】 (1)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2分)②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2分)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 (2分)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2分)(每点2分,考生只要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分)不矛盾。(1分)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1分)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1分) (3)因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2分)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 (217.(16分)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 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3分)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4分)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4分)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言之有理即给分)(6分) (4)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2分)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目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2分) (5)影响因素:①物质生活水平;②思想开放程度;③社会政治气氛。(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社会习俗的相关知识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康有为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图片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根据图片,结合生活习俗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第(5)问,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许金城《民国野史》 材料二: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地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于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来的辫子珍藏起来。 材料三: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上海研究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清末(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在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分)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