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 2 3 16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 5 6 17  宋明理学 7 8 9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0 12 11 13 18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人贵贱有“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答案】C 【解析】和谐社会需要“仁义”,更需要平等,因此备选项中“绝仁弃义”和贵贱有序不符合要求,要排除。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12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 ①平等团结 ②友好相处 ③以礼治国 ④和平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在个人修养与传经言治两个方面只有轻重之别,而不是抛弃对个人修养的关注。 4.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 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5.“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天人感应”思想中包含的“仁政”思想,选项D是对两者结合的一种说法。 6.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 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来源:学+科+网Z+X+X+K] 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7.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明自己的信念。此言蕴含的理念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A. 老子 B. 韩非子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材料中林则徐的名言和朱熹主张相似。 8.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 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对儒学思想的崇拜。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西汉,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唐宋,故BC不正确。 9.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 [来源:Zxxk.Com] 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10.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 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 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 表明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11.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 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来源:学科网] C.“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2.明未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B.新的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进步思想的理解。本质上一般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13.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③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15.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0分) 16.(16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沉沉浮浮,历经风雨。今天,儒学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被中外学者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 材料五: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六: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现阶段党的重要工作;……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2分)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3分) (4)材料五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1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依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强国?(2分)  (5)要客观全面。言之有理即可。 17. (14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4分)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5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5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弘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来源:学*科*网Z*X*X*K]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来源:学+科+网Z+X+X+K]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4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