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 4 2 3 13 15 1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5 14 6 7 17  教育事业的发展 8 11 9 10 12 18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答案】B 【解析】从“制高点”来判断,籼型杂交水稻的培植是世界首创。 2.有位名人曾放言“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B.这种说法说明了社会上形成严重地浮夸风气 C.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D.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 3.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国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是( ) ①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B.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 C.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 D.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78年重大事件的理解。选项ACD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件,不符合要求。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6.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旨在 (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的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文化上主张百花齐放,在科学上主张百家争鸣。他的目的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所以选D。 7.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②学者于宪法范周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刨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9.下图所反映的教育状况(图中成绩单内容:政治、劳动、技术成绩均为满分5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C.彻底抛弃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 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答案】D 【解析】从成绩单内容可以看出该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故选项D错误。 10.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谈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在1990年代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主要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2.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的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阵旧的大学招生宣传册, 其中介绍有“教育大革命”的内容,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这 经宣传册最早应印刷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这学校办学体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习三类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所以选A。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革”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来的,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文革十年是1967——197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三大改造是1956年。 15、该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4分) 1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年~ 1000年 1001年~ 1500年 1501年~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年~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4分)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1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新来的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做斗争的故事。有些人认为,小说把反对党的基层领导的官僚主义做主题,是完全错误的,因而受到政治批判。 材料二:3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1957年间的作品。曹禺先生曾评价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两部作品,都是在什么方针提出的背景下发表的?(2分) (2)王蒙的小说为什么会受到批判?根源是什么?(5分) (3)“文革”结束后,中共总结了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什么样的文艺主张?(3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环境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推荐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中华民国前十年发展的观点。(2分) 材料二: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分析中国在时期Ⅱ所呈现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5分) 材料三:下图是1950年欧洲复兴计划宣传画。下方的等式意思是:欧洲复兴计划=和平+工作。画面上有一桥梁——由与计划相关的欧洲各国的国旗组成桥梁,连接着美国和欧洲。  (3)请结合史实谈一谈对这幅宣传画的寓意的理解。(4分) 材料四:中国、印度和某些西欧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下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肯尼迪对中国1980—202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上图预测的理由。(3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