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3年高三历史精选试题专项限时突破: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I卷(选择题) 1.许珂《清稗类钞》:“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从材料可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 A.上述现象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有关 B.新式婚姻的仪式文明简约 C.近代以来新式婚姻日渐增多 D.作者对新婚姻形式扩展的叙述有夸大之嫌 2.马克思在1853年说:“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而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纪念焉。”马克思、蒋介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3.“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宝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C.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该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面貌 D.太平天国时期的新变化 5.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6.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7.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8.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9.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福州,要到厦门观光,为了方便和实惠,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自行车 10.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治生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穿衣打扮。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衣着的是  11.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860年的南京 D.1900年的广州 12.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13.晚清刑部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了中国纪年,大量引用儒家语录,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宣传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开明政策 B、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可自由传教 C、西人办刊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郭士立推动中国报刊本土化发展 14.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   D.一五计划期间 1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一周年日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日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二十周年日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三十周年日 16.1872年《申报》报道:“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喧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 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②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③女子逐渐融入都市新生活  ④辛亥革命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许珂《清稗类钞》:“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从材料可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 A.上述现象的出现与新文化运动有关 B.新式婚姻的仪式文明简约 C.近代以来新式婚姻日渐增多 D.作者对新婚姻形式扩展的叙述有夸大之嫌 18.下列关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普及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于上世纪90年代 B.目前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C.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D.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从事经济活动 19.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 B.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单一性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20.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B.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D.经济建设 初级阶段 计划经济 科学发展 2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B.政府曾经起到推动作用 C.体现社会从专制到民主 D.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 22.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快捷地知道了胡主席访日、汶川地震、2008北京残奥会等资讯,这 主要体现了电视的哪一功能 A.娱乐性 B.艺术鉴赏性 C.普及科学知识 D.新闻性 23.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餐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24.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但直到1933年,经友人介绍,章太炎才结识了均合条件的汤国梨女士,结为伉俪。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B. 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 C. 近代媒体转向关注社会民生 D. 新的社会风俗不合国情 25.有人在撰文回忆自己的祖父时写到:爷爷出生于1870年,早在1842年家乡便开埠通商,1872年这里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96年这里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由此可见其祖父出生于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福州 第II卷(非选择题) 26.(15分)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5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4分) 2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i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6分)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4分)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注是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8.(10分)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什么。(至少列举两个)(2分)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4分) (3)“八五”计划期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分) 试卷答案 1.A 2.C 3.A 4.C 5.B 6.D 7.A 8.B 9.C 10.B 11.C 12.B 13.C 14.C 15.D 16.A 考察近代生活的变迁,注意申报的时间1872年,当时辛亥葛民尚未发生。 17.A 18.C 19.C 考察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经济政策具有时代性,从合作社股票到公私合营股票再到专业合作社股权证实质上体现了各时期不通的经济政策,A、B、D项说法本身错误。 20.A 21.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工业文明冲击,政府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走向近代化。但说“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不正确。 22.D 23.A 24.B 25.A 26.(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是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变法)。(5分) (2)妇女废止缠足、男性革除结辫陋习(若回答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习俗逐步近代化等内容也可得分)。(2分) 西方文化的传入,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解放(4分)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分 略 27.  28.(10分) (1)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和鞍钢三大工厂先后建成投产。(任意2个得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