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共同纲领》被誉为“人民大宪章”其主要依据是确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  )。 2.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是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  )。 4.“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干扰 (  )。 5.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 6.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岛内分裂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 (  )。 7.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最主要的区别是社会制度不同 (  )。 8.新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  )。 9.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  )。 10.日内瓦会议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和平解决中东和印度支那问题 (  )。 11.从乒乓外交可以看出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以民促官 (  )。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发展方面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舞台是联合国 (  )。 答案  1.√ 2.× 正确答案:与《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宪法的新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3.√ 4.√ 5.√ 6.√ 7.√ 8.√ 9.√ 10.× 正确答案:日内瓦会议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11.√ 12.√  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周恩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两个“天安门”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 五四运动和开国大典。 2.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直到1954年才产生其第一部宪法,但这不意味着其间存在着宪政的空白,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 《共同纲领》发挥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新中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答案 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4.新中国成立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的政策有何变化? 答案 由和平统一到武力统一。 5.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此时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有利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答案 中美建交。 6.香港回归十多年来,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什么? 答案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7.2008年11月7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盼望已久的三通。提出大陆与台湾“三通”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答案 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8.展望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9.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什么? 答案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毛泽东在日内瓦会议后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需走出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案 发挥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答案 苏联的帮助。 1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13.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指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发表这一声明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14.乒乓外交在世界上引起巨大的轰动,被称之为“小球转动大球”。“小球”之所以转动“大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中国和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15.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最能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显著特征的是什么? 答案 不结盟。 ①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4.错误,改正为: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②11.错误,改正为:第三世界的崛起。 1.(2009·山东基本能力,9)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2011·山东基本能力,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3.(2010·北京文综,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答案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4.(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答案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5.(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 答案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6.(2012·福建文综,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答案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7.(2012·天津文综,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答案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答案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学以致用:请独自完成5题与9题,巩固落实其它问题。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有何不同 (1)背景上:《共同纲领》是在国民党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前夕颁布的;《宪法》是在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由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 (2)国家性质方面:《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3)原则上:《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史料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解读 史料表明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3.史料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解读 史料表明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下香港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 4.史料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不穷。” 解读 史料表明邓小平在台湾问题方面的立场是:国共合作,和平统一,一个中国,内政问题,反对外来干涉。 5.史料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曾说:“(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 解读  6.史料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西太后、袁世凯、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解读 史料表明旧中国是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殖反霸,维护主权独立与世界和平。 7.怎样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都有改善两国关系的共同要求 答案 (1)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下降,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在美苏争霸中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8.史料 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 解读 史料表明中美双边关系处于敌对隔绝状态,主要在于当时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 9.史料 “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节选自《毛泽东文集》 解读  10.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答案  5.史料表明马英九主张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9.史料表明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形势下,中国需要与美国改善关系。  小题狂做满分卷 本卷共7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  )。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解析 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三图反映了新中国初民主建设的三大制度,B、C、D三项分别不适合图2、图1、图3,选择A项。 答案 A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改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看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C错误。 答案 D 3.“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层民主发展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再联系教材就是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 C 4.下图是1987年两岸离散兄妹在大陆相见的场面。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他们离散了至少有38年 B.哥哥是乘飞机直接从台湾抵达大陆的 C.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 D.他们都盼望海峡两岸的统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但两岸直航是在2008年实现的。 答案 B 5.下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解析 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该协议并不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答案 A 6.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三项,选择B项。 答案 B 7.对于下图支持中国票数持续增长情况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美苏对中国的战略“扶持”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50~70年代外交关系发展概况。根据所学,A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提出的外交方针;B项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这些因素都推动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时的票数持续增长。D项说法错误,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恶化,1972年中美关系才开始正常化。 答案 D 大题限时限字练 本卷共1题,满分22分。在该题目中最多用时15分钟,第(1)问限字20字,第(2)问限字80字,第(3)问限字30字,第(4)问限字70字。 8.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3分)  限20字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8分)  限80字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3分) 限30字 (4)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4分)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4分) 限70字 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对西方眼中近代中国形象变化的理解。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归纳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第(2)问考查的是对近现代美国形成对中国总体看法的政治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首先在第四阶段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赞赏是因为二战中中国处于远东抗日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胜利;其次第六阶段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为敌对的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3)问考查的是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的表现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突出表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1979年中美建交。第(4)问考查的是对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及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的理解。第一小问新时期中国外交特点具体表现为: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第二小问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环境的变化等。 答案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中国形象”: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 因素: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环境的变化。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