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十五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北京市石景山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题干中“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说明生产过剩。A项为该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B项属于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现象,D项是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政策原因。 2.(河南省南阳市2013届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C。二者的共同之处,应该都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增长,同时中国还以此来改善民生。A、D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B并没有放弃市场机制。 3.(河南省南阳市2013届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答案】B 【解析】考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关键信息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其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金融市场遭到破坏,而应是稳定。A、C、D是其灾难性的影响,即消极影响。故选B。 4.(2013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26题)《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范仲淹救灾时直接“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同时又建议佛寺大兴土木,为灾民提供就业机会。反映了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5.(2013年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1题)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周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在罗斯福新政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经济的调控;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等。结合各选项,ACD三项正确,B项“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说法完全错误。 6.(201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21题)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状况。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盲目发展。1929年至193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二战后摇滚乐和爵士乐出现;D项出现在1933年后的罗斯福新政中。 7.(2013年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题33题)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 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 C.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D.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由材料信息可知,胡佛反对企业下调工资、减产和解雇工人。这说明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D三项。故选C。 8.(2013年江苏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17题)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 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注意时间信息“1929年”,美国大量人才的加盟与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有关。新经济政策1927年事实上已经结束,引进人才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不同,谈不上继续与发展,排除A。苏联与欧美制度不同,故“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的提法是错误的。“新型工业化”应该是“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9.(2013年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32题)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 B.计划指导 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答案】A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首先需准确理解经济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各选项中美元贬值这一措施,根据所学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据此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美元贬值。 10.(2013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0题)1933年6月,美国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政府为企业做广告,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B.国家扶持企业但不能不损害其部分利益 C.罗斯福总统实际上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 D.凯恩斯主义正确与否在美国得到了检验 【答案】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限制生产规模、规定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通过牺牲资本家部分利益的方式,维护工人利益,树立企业信誉,缓解经济危机。A项虽然正确,但信息不全面,不算“最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新政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所以C项说法不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应选B。 11.(2013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1题)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任。 ……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 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 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 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 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罗斯福认为:英国在欧洲的利益多,因此英国在欧洲战后重建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是说“享受利益就应该承担责任”。因此,本题应选D。 12.(山东省滨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史学家艾伯特·林德利指出:“罗斯福先生是正当美国旧制度一败涂地之时就任总统的。”这里的“旧制度”是指( ) A.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自由资本主义体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 D.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因此“旧制度”是指自由资本主义体制。故选B。 13.(陕西省商洛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有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你认为材料中“修正主义者”极力反对的人可能是( ) ①亚当斯密 ②罗斯福 ③胡佛 ④凯恩斯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反映的是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干预。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是凯恩斯理论的体现。 14、(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人无信不立,事无心不成,业无信不兴。” 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公司、政党乃至是国家,诚信对于经济行为和运行极其重要。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调整农业政策 D.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整顿金融的措施中,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其他新政措施顺利实行的保证。本题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项。 15、(安徽省池州市2013届普通高中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传,就像真正有敌人人侵时一样。”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 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 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考查罗斯福新政。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广泛的行政权”即可判断选择C项。 16.(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927年,美国飞行英雄林白独自驾机成功飞越大西洋,引发了人们对航空业的无限遐想。而当时,绝大多数航空公司连一条航线也没有开通。此时,一家名叫海岸航空公司的股票成为市场上的黑马,但这家公司却是一家铁路公司,除了名称,没有任何方面能和航空扯上关系。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名人的示范效应 B.海岸航空公司是新兴产业 C.海岸航空公司业绩优秀 D.华尔街的股票投机 【答案】D 【解析】企业的股价上涨需要有良好业绩的支撑,本题从材料可以分析到由于股市的投机和炒作,一家名不副实的航空公司股票受到人们的追捧。本题选D项。 17.(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能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④表述不正确,排除④,故选A。 18.(山西省太原市2013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2010年美国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出版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一书,从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最不可能成为支持作者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 A,“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 B.“对劳资关系置若罔闻” C.“浪费性支出严重” D.“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 【答案】B 【解析】考查罗斯福新政。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均关注了劳资关系。 19.(天津市六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吗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考察的是对计划与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弊端的认识。根据所学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国家干预过分地强调计划性又会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证明。 20.(湖北省武昌区2013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凯恩斯的言论意在证明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改善民众生活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建立军事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D.罗斯福新政没有起到彻底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项不符合史实。“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经济危机的破坏,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21.(浙江省宁波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B.金融市场被扰乱 C.失业人口增多 D.民主制度遭破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对后世影响的理解。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稳定了金融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但是其扩大政府开支的做法被后来的个人美国政府效仿,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加剧。 22.(武汉市201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某一重大事件,有学者作出评论:“无论‘新政’被看作拯救者还是破坏者,它都必须被看作那个时代绝对的创新。”下列表述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全面修正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彻底放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新政”“创新”等。“全面修正”错;“彻底反放弃自由主义”错;新政是加强国家干预。故ACD错。 23.(潮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世界重大改革的意义。A项不符合三项改革,B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 24.(皖南八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史实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③罗斯福新政的巨大成功 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理论要联系实践,从国情、实际出发,照搬照抄注定不能成功。①②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并取得成功的光辉典范;③是罗斯福不迷信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大胆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办法来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弊端,同样能成立;④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最终成功。所以四个都符合题意。 25.(山西省晋中市2013届高三12月四校联考)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在大街上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为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在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东西。”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答案】B 【解析】考察对经济危机的理解。面对经济危机而主张“消费爱国”,就是认为通过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品,来刺激生产度过危机。故选B。必修二第18课。 26.(吉林市2011-201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农业调整法》规定:“对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货款,而将其耕地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其直接目的是 ①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克服生产的相对过剩 ③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④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的面积,主要是调整这一矛盾,故①②③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作出规定,排除④。 27.(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写道:“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A.重商主义政策 B.自由放任政策 C.国家干预政策 D.计划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应对措施,根据所学,美国在罗斯福新政中率先采取大规模干涉经济的政策,缓解了经济危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本题中“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指的就是国家干预政策。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自由放任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28.(2013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籴,名曰 ‘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 A.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 B.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 【答案】D 【解析】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中西汉常平仓是通过控制剩余粮食流通来控制价格,实现粮食市场“平价”目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则通过控制农业的生产来实现粮食价格的稳定(即平价),选择D项。 29.(江西省九江市2013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B.实行通货紧缩 C.建立联邦储备银行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在金融方面的措施是建立联邦储备银行,以恢复银行的信用。故选C。B表述不符合新政措施。D与金融无关。 30.(永州市201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金融市场遭到破坏 C.为后来的经济“滞胀”埋下了隐患 D.日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市场开始的,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31.(永州市201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某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围绕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确定研究方向。他们最有可能确定的课题是 A.论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B.论关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论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D.论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两者都在讨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1.(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8题)28. (24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经济理论应运而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义地说,重商主义可以说是政府所采取的干涉政策,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繁荣和增强国家力量。这种学说的核心主张是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依据该国国内所拥有的贵重金属数量而定。……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是西欧许多国家16、17世纪历史的特征。 ——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4分)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2分) 材料二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因此,不应抽象的议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是非功过,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评判它们的成败得失。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历史地位。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各自具有特定的历史适应性,不能出现历史错位。 ——吴易风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2分)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一种经济理论进行评价。(6分) 材料三 国家干预主义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由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而深陷债务危机,而中国却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网”。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田德文评论说:“危机暴露出一些国家寅吃卯粮无力负担高福利的弊端,欧洲可能因此进入‘去福利化’进程。但这不能否定高福利制度本身的积极意义。相比之下,现阶段的中国需要探讨的并非高福利是否可行,而是如何补上历史欠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网”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第(1)问,依据关键词:16、17世纪、重商主义,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回答。从全球史的角度,重商主义有利于世界走向整体和世界市场的扩大;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阶段评判它们的成败得失。只有把特定的学说和主张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来考察,才能准确地评定它们的特定历史地位。”,说明要把历史事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两种经济思想可以任意选取一种,结合史实,从功过两方面进行评价;第(3)问,扣住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西方福利制度的积极性和弊端,强调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的观点。 【答案】(1) 实践:殖民掠夺;商业贸易;黑奴贸易;海盗劫掠;商业战争;(4分,答出四点即可)评价:促进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逐步扩大。(2分) (2)方法:历史的评价,把事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2分) 经济自由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自由主义应运而生。它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却难以摆脱危机,这显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缺陷。(6分) 国家干预主义:20世纪30年代,当经济自由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时,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它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但到20世纪70年代,当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时,说明了国家干预主义也有其不足之处。(6分) (3) 答案略。 2.(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历史试题23题)(16分)规则是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是人类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根据法案还确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同工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签订集体合同事宜。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 鉴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便利国与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和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体制,鉴于主要目标是继续发展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所必要的有秩序的基本条件,各会员国保证同基金和其它会员国进行合作,以保证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促进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年) 材料三 世界贸易组织8月31日就巴西和美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棉花补贴争端案作出最后裁决,认定美国为其国内棉农提供巨额补贴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贸易规则,并批准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措施。……此次世贸组织的裁决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巴西的愿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裁决可能影响到其他棉花种植国家,因此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美国的补贴政策帮助美国生产商以低于外国竞争者的价格销售产品,此种不公平行为压低了世界市场的价格,对巴西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商构成了双重打击。 ——《新华月报(记录)世贸组织批准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2009年第10期) 材料四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怎样的“汇率制度”以达到“稳定”的?(2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世贸组织的职能。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两个组织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4)运用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经济体系。 (1)回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实质回答即可。 (2)回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相关知识回答。 (3)从材料中世界贸易组织调节纠纷,促进国际贸易等角度回答“职能”。从两个组织的特点角度分析“不同点”。 (4)分析材料四的观点,联系前三则材料涉及的背景和举措等知识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1)措施:建立工业复兴局;调整企业关系(制订公平竞争规则);调整劳资关系。(3分) 变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答完整给1分) (2)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2分) (3)职能:调节贸易纠纷(争端);稳定世界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健康发展。(2分) 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货币金融体系;世贸组织主要是维护贸易公平秩序。(2分) (4)分3个时期,背景、规则各1分,共6分。 背景 规则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  原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混乱(或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或二战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合作提供了规范的平台(或通过世贸组织建立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3.(2013年江苏省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22题)(14分)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下列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 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拔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其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2分)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1)问,从“慢性危机”“ 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的相互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3)问,从信息“补贴”“ 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 【解析】(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分) (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2分) 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2分)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2分) 原因: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 ②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o(2分) (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四点任答二点给4分) 4.(2013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39题)(26分)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13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9分) 【解析】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第一问考查经济危机期间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把握题干中的苏联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即可解答。 第二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其与苏联计划经济的比较。可结合美罗斯福新政前后的变化和苏联计划经济建立前后的变化,把握两国实质来对比解答。第三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完善结合新增内容、特点以及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等解答。 【解析】(1)大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而当时的苏联迅速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分) (2)“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3分,如写“罗斯福新政”只给1分)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6分) 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分) 实质:都是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3)“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解脱了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每点3分,共9分) 5.(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2013年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文科综合试题37题)(36分)在中外历史发展长河中,社会精神风貌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图17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怎样的精神风貌?(5分)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记述了一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社会观念的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  社会 观念 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 把政府视为人的意志所创造的一种设置,政府不再被认为是上帝施予人类历史的神授之物一部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颂扬声不绝于耳。 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   (2)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哪些观念?(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有怎样的进步。(4分) 大萧条对家庭的严重影响,可从加利福尼亚失业委员会1932年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得知梗概。这份报告说:“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许许多多家庭,使这些家庭成员……失去自尊心,摧毁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可雇佣性……许多家庭外表上依然未变,但道德上崩溃了,他们感到没有安全,没有立足点,没有前途。……由于家庭蜕化变质,出现许多罪行:偷窃、殴打、甚至凶杀,卖淫显著增加,……喝酒和酗酒的人增多。”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3)依据材料,概括经济危机给美国人精神造成的影响。(2分)结合罗斯福薪政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对转变美国人精神状况起到的作用。(7分) 辛亥革命之后的20年间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变化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主张。  (4)上述主张反映了哪些时代主题?请在每一主题后列出相关主张的所有序号。(12分)选择一 个主题,阐述其时代背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思想演变。 (1)玄奘西游、景教流行说明唐朝时期开放、兼收,李白的诗反映了唐朝的豪迈,三省六部制反映了唐朝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推崇人文主义精神,从材料中对现世的态度,人民的权利等角度分析“观念”;从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比较,启蒙运动主张建立理性王国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问。 (3)从材料信息可知,大危机使人们精神颓废,道德迷失;联系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4)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实现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解析】   6.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佥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1)依据材料,归纳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3分)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4分) 问题二 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2)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6分) 问题三 福利制度能走多久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如图),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来实施根本的治国良策。 (3)依据对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久?(4分) 【解析】第一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中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在当时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消费能能力,缓解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材可以了解到,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被迫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有必要进行改革。第四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福利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民众和政府都应从长计议,依据本国实际厉行改革,缓解政府经济负担。 【解析】(1)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缩小贫 富差距等。(任3点,3分) 意义: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 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分) (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现象,需要消减社会福利开支,以走出 困境;福利制度本身存在弊端,过度的福利也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过高的福利开 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6分) (3)民众和政治团体必须放弃眼前的政治、经济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须对福利制度 进行改革;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任2条,4分) 7.(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3分)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为什么?(6分)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194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7年)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46年) (3)据材料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材料四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道德”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美两国对于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调整措施和影响及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立法(《济贫法》)、自愿为主(形式民主)、不完善(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二问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心动):国家干预,保障工人权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心忧、心灰):经济上:恢复生产,改善民生;开创经济新模式:国家干预;政治上:缓和矛盾,稳定社会。总体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局部的调整生产关系;为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第三问考查的是对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根据所学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影响可以从对美国自身而言: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同时整体上而言:稳定了资本主义。第四问认识:可以从手段:国家干预;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加以考虑。 【解析】(1)特点:立法,自愿为主;不完善。(每点1分,共3分)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每点1分,共2分)心忧、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只是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分),没有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分)。(若仅答不能,不得分) (3)特点:以美国为中心。(1分)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或扩大了世界贸易),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或美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加强)。(每点1分,共2分) (4)增强政府责任意识(或加强政府干预);加强国际合作(或建立新秩序)。(每点1分,共2分) 8.(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制度。在金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材料一 (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这在右派当中可不那么得人心。现在看来,这是由于当时迷信黄金之故。若干世纪以来,欧美各国都死死抱住黄金不放,以为这是西方文化的标志。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金本位制成了强国的特征,银本位制成了落后国家的特征。……罗斯福的预算署长说,废止金本位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不过,当美元贬值11.5%之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摩根……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据材料一回答,罗斯福废止金本位制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2分)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期间,废除金本位制有哪些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旧中国的货币种类复杂,既有重量不足、成色不一的银两、银元、铜币等铸币,又有各种各样的纸币。而且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不但国家发行,私人、中外企业、金融业和非金融业都可发行。这样,市场上就流通了形形色色的货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是极为关键的。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 在如此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云妍《历史学习》 (2)据材料二回答,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有哪些?(8分) 材料三 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如果人们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点,就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了。——宋鸿兵《货币战争》 (3)有学者认为,放弃金(银)本位制,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结合材料三,运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相关史实分析上述观点。(4分) 【解析】回答本题需要对金本位制等知识有所回忆和了解,金本位制在讲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应该有所涉及。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来回答废除金本位制的背景和作用,背景较简单,主要指经济危机。积极作用主要根据相关所学回答。第2问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可根据对材料二的分析概况进行答题。第3问回答需要注意,对这一观点是否同意,赞同放弃金(银)本位制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可利用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史实来回答;不赞同可利用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点回答。 【解析】(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通货紧缩(2分。) 作用:消除了银行挤兑因素;避免了黄金的外流;有利于美元贬值,刺激出口。(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 (2)原因: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需要;旧的货币制度的紊乱带来了诸多弊端;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推动。(8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8分。) (3)第一种意见:不同意。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债务阶层人数数量庞大,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大量发行纸币,有利于稀释债务,减轻负担,缓解债务阶层经济压力。(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 第二种意见:同意。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政府滥发法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损害了百姓利益,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造成金融体系崩溃。(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 9.(浙江省绍兴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测)(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2节(c)……紧急状态业已结束时,本章即告失效,根据本章规定所有各机构亦即不再存在。 第4节(b)如总统发觉任何行业或产业或其分支实行有害的工资削减或价格削减或有其他违反本章政策的活动,……不得参加……交易。 第7节(a)(1)雇员应有组织起来和通过自行选出的代表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其它雇佣条件。 第9节:任何受控股公司支配的管道公司如采取不公平办法或过多收取石油及石油产品的运费而趋向形成垄断时,总统受权制定程序使该管道公司与该控投公司脱离。在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中运输生产的或提存的石油及其产品而其数量超过任何州的法律……所许可的生产或提存数量者,总统有权予以禁止。 ——摘自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 材料二 第6条 土地及其蕴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及空中运输,银行,交通工具,国营大规模农村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与工业地点公用企业及主要住房,概为国家财产,即全民财产。 第11条 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 ——摘自《苏联宪法》(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 材料三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人民版教材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为实现工业复兴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举措对美国工业恢复和发展的积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经济模式的内容,并指出这一模式是怎样形成的。(8分) (3)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上,路德维希·艾哈德持怎样的一种态度?联系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解析】考查美苏工业化建设。第一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工业复兴和保护劳工权利等方面内容,识记即可,积极影响可结合新政前后的变化即可。 第二问考查斯大林体制,内容把握集中、计划、重工业为中心等关键信息即可,形成过程把握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个人崇拜、36年新宪法即可。 第三问的态度从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就必然毁灭一切……”等可知为主张干预但不主张指令性计划。原因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利弊,计划经济的利弊等角度分析。 【解析】(1)措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如有学生答到“打破垄断局面”,同样给分);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6分)积极影响:将生产等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有利于减少盲目生产;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4分) (2)内容: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包揽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以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4分)过程: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开展肃反运动,实现政治上党政不分的高度集权体制;通过个人崇拜和思想文化上的一元化,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1936年宪法通过,标志着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答对其中2点,即得4分。如学生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细化,同样得满分: 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7年,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1928年起,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 (3)态度:政府要干预经济,但只确定计划、目标、方向和原则;仍然要以企业私有制为基础,而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4分)原因:美国“新政”和二次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欧洲有强调自由竞争和个人主义的历史传统,始终对政府干预抱有警惕;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将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4分) 10.(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个人)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从中体现孔子什么思想或观念?(6分) 材料二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明文规定从1837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建立由3 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议会负责,每年向首相汇报一次工作。它有权组织“合适的人”调查济贫法实施情况,有权要求各地方管理机构上交济贫法执行情况统计表,有权任命或撤换助理委员。该委员会任期为五年,在任期内济贫法委员会成员不得兼任下院议员。“新济贫法”还规定了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社会救济方面的突出特点(4分)结合“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简要指出其实施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孙中山的民生主张。(10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材料信息“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可看出,孔子主张君主救济,从材料中“而私(个人)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 ,可看出孔子反对个人救济;第二问需联系所学知识把孔子的思想与材料内容相结合,找出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第(2)问需通读材料二,归纳出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突出特点”,材料二主要介绍了英国“新济贫法”的内容,因此其突出特点是采用国家立法的形式;第二小问中颁布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34年”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作用可从对社会下层及缓和社会矛盾方面分析。第(3)问注意是“评析”题,因此在答出孙中山民生主张的同时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解析】(1)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体现:赈济饥民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2分)体现了孔子维护君主尊严和权威的观念。(2分) (2)特点: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济贫;(2分)建立一整套济贫的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2分)(抄材料原句不给分)背景:19中期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贫富差距扩大。(2分)“新济贫法”的实施切实地解决穷人问题,有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2分) (3)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只答出主张:民生为建设之首,通过发展经济,政府主导的途径解决。3分 第二层次:在上层次基础上(3分),简要评论:重视民生(2分),明确提出方法和途径(或方法途径切实可行)(2分),共7分 第三层次:在上层次基础上(7分),答出没有实施,并简析原因(3分)。共10分 孙中山以民生为国家建设之首,表明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3分)明确提出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方法(发展经济)和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的途径(政府主导);(4分)由于当时国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孙中山没用掌握国家权力)这些民生主张没有得到实施。(3分) 11.(江西省红色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15分)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 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5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 (3)根据材料二、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3分)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分)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罗斯福新政。《临时约法》等相关知识。第(1)问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走向衰弱的表现,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寻找多角度作答。全球史观注意把中国当时的政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去理解。第(3)问,从有效信息“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这种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注意从利弊进行辨证解答。 【解析】(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者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2分)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1分)。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1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1分)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2分) (3)变化:罗斯福新政后扩大了行政权力。(1分) 影响:这种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施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2分) (4)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3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