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一、选择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了(  ) A.“科教兴国”战略 B.863计划 C.载人航天工程 D.“两弹一星”工程 2.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3. 右图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 号,它发射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4.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5.20世纪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中,正确的排序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6.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7.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8.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9.下列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8年,伴随着全国“大跃进”的形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良性稳定的发展轨道 B.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恢复高考 D.进入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目标 10.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11.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 ④与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给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这则材料说明(  )  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 ②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③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作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对”“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三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祖国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便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前排的座位属于白种人。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车后面走。司机很友好地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二 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胡锦涛 请回答: (1)“文革”后初期,最牵动人心、最能说明“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事件是什么?起了怎样的作用? (2)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材料二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从“50年代中期”、“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等信息可以判断为D项。 2.B 解析:“两弹一星”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并曾对中国进行过武力威胁和核讹诈的情况下研制的,其研制成功在当时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3.C 解析:“东方红-1”号发射于1970年,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 4.D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世界之最”,只有D项符合题意,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而A、B、C三项都在美苏等国之后。 5.C 解析:①项是在1970年;②项是在1978年;③项是在1964年;④项在1973年,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 6.A 解析:扣住题干中的“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知1977年高考的恢复为现代化提供了人才。 7.B 解析:联系材料A、C两项比较容易排除,从“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等信息判断,这部法律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8.B 解析:A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是在1956年。B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符合题意。 9.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大跃进”时期,我国开始施行“教育大革命”,造成了教育界大混乱;我国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A、C、D三项。 10.A 解析:周恩来谈话的关键是“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即不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看待,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11.B 解析:“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不同,排除含④ 的选项。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也是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举措,故①②③④四项都正确。 13.(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或国家独立的实现);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美国的核战争威胁与阻挠破坏;苏联的帮助以及后来的背信弃义;技术落后和物资不足;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 14.(1)事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作用: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主要贡献:①“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