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新”在(  )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5.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新中国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6.“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 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 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 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8.(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文综第三次测试)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9.“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11.阅读《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的是(  ) 受案数(件) 原告撤诉率(%) 原告败诉率(%) 被告败诉率(%)  1992年 27 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0 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完全得到保障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12.(2012届广东中山一中高三第二次统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我国基层农村,村民依法享有自治权,民主选举出村民委员会管理集体事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的事务进行指导而非领导。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村民自治证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性 B.村级民主选举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C.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D.村民自治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得到恢复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 中国民族多,而又互相杂居,这样的民族分布情况,就不可能设想采取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我们这种内部、外部的关系,使我们不需要采取十月革命时俄国所强调的实行民族自决、允许民族分立的政策。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教授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一、材料三分析我国为什么没有实行“如同苏联那样的民族共和国办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今天的民主是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步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李君如《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材料四 2009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确实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与接触。 请回答: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什么基础上确立的? (4)你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否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参议院?请说明理由。 1.A 解析:④项召开了政协会议不符合题意,以前也召开过政协会议(1946年),排除含④的选项,故正确答案为A项。 2.D 解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颁布前,“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解读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领导人,正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体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故排除A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排除C项;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干体现的不是这一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 4.D 解析:本题是比较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两部法律中都有规定,排除A、C两项;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5.B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都有其适用的一定范围。 6.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中所述明显不对,难点是④项中所述,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①④的选项即可。 7.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这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其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排除B、D两项。 8.A 解析: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机构。 9.B 解析: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说明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推行基层民主选举。A、B两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建立并实行; C项“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 11.A 解析: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表中的现象是关于法律方面的,排除C、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已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 12.A 解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而村民自治是直接民主;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村民自治出现于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13.(1)观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依据:中国地域广阔,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的巩固。 (2)特点:渐进改革。 评价:渐进改革的模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革命斗争中并肩战斗;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4)认识:政治制度是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14.(1)法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自治权利,开始当家作主。 (3)是在民主协商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的。(如答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解放战争胜利”亦可) (4)两者不类似。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权力机构;参议院属于议会(或国会),是权力机构。前者没有立法权力;后者拥有立法等权力。前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后者不受执政党领导,不同党派的议员之间经常互相抗衡。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