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面对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全国党派,无论在朝在野,均应以和平建国为共同目标”的呼声,中国共产党(  ) A.呼吁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B.积极与国民政府和平谈判 C.主动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D.积极防备国民党发动内战 2.(2012·吉安高一检测)“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 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 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3.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治再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是(  ) A.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B.蒋介石对中共表示不满 C.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D.中共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 4.毛泽东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 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6.(2012·海口高一检测)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7.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图)。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参加了(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2012·马鞍山检测)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材料表明其实际对华立场是(  )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9.(2012·长沙高一检测)电影《建国大业》中,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调侃由立平饰演的林彪,“林彪啊,你吃了蒋介石一百多万的军队,怎么还这么瘦啊!”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称赞林彪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所有战役,并消灭敌人一百多万 B.是称赞林彪自参加革命以来一共歼灭敌人一百多万 C.是称赞林彪在辽沈、平津战役中指挥有方,歼敌很多 D.是警告林彪不要叛国投敌 10.(2012·江苏黄埭中学期末)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11.有学者指出:“解放战争并不仅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那样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亦有攻打太原的艰难和血腥,攻打金门岛的惨烈和失败,攻打兰州的诡异和曲折,无数人生悲剧掩埋在历史的深海里。”解放战争经历曲折、跌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合法地位和军事实力较强 B.全国人民反对内战牵制了解放军 C.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落后 D.美国进行军事援助并直接出兵干涉 12.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二、非选择题 13.观察下面两幅图:   请回答: (1)指出图1、图2所示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 (2)图1所示历史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3)图2所示历史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说出三大战役的名称。 (4)试从战争的决定因素和领袖的决策作用谈谈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正为三民主义的信徒,秉承国父的遗教,本不愿在对日作战之后再继之以剿匪的军事,来加重人民的痛苦。所以抗日战事甫告结束,我们政府立即倡举和平建国的方针,更进而以政治商谈、军事调处的方法解决共党问题。不意经过了一年有半的时间,共党对于一切协议和方案都横加梗阻,使其不能依预期的步骤见诸实施。而最后更发动其全面武装叛乱,危害国家的生存。我政府迫不得已,乃忍痛动员,从事戡乱。” ——蒋介石1949年《元旦声明》 材料二  “回忆三年前,当抗战胜利的初期,由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由于国家需要积极建设,由于各党派对国家和人民需要尚有共同的认识,我们曾集合各方代表和社会贤达于一堂,举行过政治协商会议……我们也曾经商定了一个和平建国纲领和解决各方争端的具体方案。……可惜当时各方既未能完全放弃小我的利害,全国人民亦未能用最大的努力去促进这个和平运动的成功,遂致战祸复发,生灵涂炭。”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1949年元旦的广播演说 材料三  “在八年抗战之后,继之以三年内战,不仅将抗战胜利后国家可能复兴之一线生机毁灭无遗,而且战祸遍及黄河南北,田园庐舍悉遭荒废,无辜人民之死伤成千累万,妻离子散啼饥号寒者到处皆是。此一惨绝人寰之浩劫,实为我国内战史上空前所未有……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政府愿即开始商谈。” ——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2日声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概括总结蒋介石、孙科、李宗仁对这个问题的各自看法。 (2)简略介绍三段材料产生的背景。 (3)依据史实对材料一、二的观点进行批驳。 详解答案 1【解析】 为了满足人民对和平民主的渴望,中共代表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 【答案】 B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而不是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故选A项。 【答案】 A 3【解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曾一度出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但由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化为泡影。 【答案】 C 4【解析】 从材料中“敌人密集……”可知此时敌人集中力量进攻山东地区,由此可判断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其余三项在地域范围上与此不符。 【答案】 C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漫画看来,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打人,露出了胸膛,一把尖刀直插其心脏,因此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 B 6【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1947年7月”,当时人民解放军正在进行战略反攻。 【答案】 A 7【解析】 提取材料中“1948年秋”“徐州”、“宿县”等信息,联系教材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宿县是人民解放军歼敌地点之一,因而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中的地点不符。 【答案】 C 8【解析】 从司徒雷登的“主要担心”来看,他担心国民政府迫害民主力量将导致丧失民心,可见其实际对华立场仍然是站在国民党政权一边。 【答案】 A 9【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联系当时的史实可以判断,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林彪率领的东北解放军均参加,歼敌达100多万。C项正确。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金陵”。由此可知此历史事件是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故选A项。 【答案】 A 11【解析】 内战是国民党政府违背民意首先挑起的,全国人民反对的是国民党,B项错。C项表述与实际相反。美国扶植蒋介石,但未直接出兵干涉,D项错。 【答案】 A 12【解析】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答案】 D 13【解析】 本题通过读图来考查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的过程及每一阶段战略部署。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示,注意从人心向背的角度回答。 【答案】 (1)图1: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图2: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的第一年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4)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领袖人物要善于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善于抓住有利的战机。 14【解析】 第(1)问要综合三段材料归纳出谈论的中心问题,再概括出三个人物各自的观点。第(2)问应根据三段材料发表的时间分析。第(3)问应结合内战前国共双方的行动说明。 【答案】 (1)关于内战的责任问题。蒋介石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孙科认为各方均有责任,李宗仁则回避内战的责任问题。 (2)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军队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 (3)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派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并作出重大让步;1946年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蒋介石先玩弄假和平伎俩,后又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