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A组(基础题) 1.1945年底,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                   A.国共双方都积极争取和平建国 B.国共双方都不要和平 C.共产党积极争取和平民主,国民党加紧备战 D.处于全面内战状态 答案:C 2.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发表社论说:“分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代可望于兹开始……”。它出现的背景是 (  ) 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从题干时间来判断,A项正确。 答案:A 3.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 A.开始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直出大别山”,再结合该电令的时间,即可判断发布在刘邓大军南下后不久。 答案:A 4.1948年底,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5.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注意全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答案:C 6.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  ) ①《南京条约》的签订 ②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③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B组(能力题) 7.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内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在这里1946年国军已攻下张家口则成为上述判断的依据,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8.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中原地区。 答案:B   东北解放军入关 9.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法宝。右图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东北解放军参加的战役主要有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参加辽沈战役不需要“入关”,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因此材料是指渡江战役,占领 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答案:A 11.(10分)阅读以下照片和材料: 材料 以下一组历史照片,它们摄于1945年,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  请回答: (1)三幅照片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4分) (2)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促成了此事?结果如何?(6分) 解析:第(1)问依据照片拍摄的时间即可判断出与重庆谈判有关;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答案:(1)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 (2)抗战胜利后,实现和平、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定《双十协定》,但未能避免内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