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卷(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 ( )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等级制 D、同姓一家 2、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 )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3、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里有一句话误译为:“清康熙帝时,林则徐等官员提出了禁烟的建议”。经核对,原文为:“It was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Tao Kuang of the Ching dynasty that proposals to prohibit opium smoking were put forward by some patriotic officials such as Lin Ze-xu.”那么,Emperor Tao Kuang指的是 ( ) A.光绪 B.嘉庆 C.道光 D.同治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中的“大将”是指: ( ) A.左宗棠 B.曾纪泽 C刘铭传 D.冯子材 6、“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日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7、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 A、金田起义 B、天京变乱 C、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 8、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们所选择的 ( ) A、江西的瑞金 B、贵州的遵义 C、陕西的延安 D、江苏的南京 9、某班同学就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讨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反映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它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D.它是永远不用变化的根本大法 10、右图照片中,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 酣畅淋漓的大笑被西方记者称为“震碎了 议会大厅的玻璃”。请问这会心的笑主要 来自于 (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建交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新中国的成立 11、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 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2、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 A、按军功授予爵位 B、在城邦内部推广贵族制 C、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D、按血缘关系确定政治身份 13、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 上的进步事业……”这一事业指 ( ) A.阻止奥地利的回归 B.戳穿俄罗斯的,觊觎 C.抗击法兰西的入侵 D.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14、“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明 ( )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 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15、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今一百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那就是 (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6、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17、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的中日谈判中,李鸿章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腾回答:“尚未下咽,饥甚。”此对话说明了( )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本性 ②汉奸卖国贼的奴才嘴脸 ③谈判中要有一定的策略 ④李鸿章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保住清政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8、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 )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 )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21、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 ( )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三次会面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22、下列哪项不是十月革命的意义 ( ) 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 D、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3、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 )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确立 D、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4、第三世界的崛起的标志是: ( ) 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七十七国集团”的兴起 D、新中国的成立 25、1991年两极格局终结全,世界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不包括:( ) A、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 B、斗争的焦点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C、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D、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8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假设你生于1895年,到了1912年,你刚好17岁,你会有哪些经历。(提示:空间和身份的特殊性。) 27、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8分): ①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来《为江南死难者志哀》 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问题:(1)诗①“四百万人同一哭”是因为 《 》(条约名称)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首诗写于 年。 (2)诗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王明的 错误。 (3)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策的重心由 转向反共,诗③反映的反共高潮是 。 (4)诗④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是 ; 解放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4分) ②、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4分) ③、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2分) ④、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4分) 29.阅读下列文字和图片,并撰写历史小论文。(14分)  2004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改组联合国,初步打算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五国增加到10国。日本积极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图实现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提高日本国的世界政治地位。对此,朝鲜一家报纸评论道:日本对侵略历史掩盖的态度使其丧失作为政治大国的道德说服力。 请仔细阅读图文,写一篇时评。要求: ⑴论点明确,自圆其说。 ⑵以史实为依据 ⑶语言流畅,字数300字左右。 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卷(三) 答题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8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假设你生于1895年,到了1912年,你刚好17岁,你会有哪些经历。(提示:空间和身份的特殊性。) 27、(1)诗①“四百万人同一哭”是因为 《 》(条约名称)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首诗写于 年。 (2)诗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王明的 错误。 (3)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策的重心由 转向反共,诗③反映的反共高潮是 。 (4)诗④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是 ; 解放 ,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28、①、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4分) ②、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4分) ③、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2分) ④、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4分) 29.阅读文字和图片,撰写历史小论文。(14分) 要求:⑴论点明确,自圆其说。⑵以史实为依据⑶语言流畅,字数300字左右。                                                                                                                                                                                                                                                                                                                                                                                                                 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卷(三) 参考答案 历史科(必修一专题一至专题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D C B A B B D B A B C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C D C A B A D B D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8分,28题14分,29题14分。共50分) 26、答案提示:可以围绕以下重大史实组织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 27、(1)《马关条约》,1896年;(2)长征,左倾;(3)抗日,皖南事变;(4)渡江战役,南京; 28、(1)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2分)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分) (2)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2分)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分)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分)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2分) (4)美苏争霸的主动权随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变化;(2分)美苏争霸是世界长期紧张、不得安宁的根源。(2分) 29.第一层次:(11—14分) 观点正确;能联系2个以上日本侵略事实;能联系日本现政府对侵略史实的否定;指出日本缺乏大国的道德风范;得出结论。 第二层次:(7—10分) 观点正确;联系侵略史实;对日本现政府态度没有明确说明或对侵略史实联系勉强。 第三层次:(4—6分) 观点明确;史实不清,基本联系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的否定态度;得出结论。 第四层次:(3分以下) 只有论点;只联系图上1—2个史实。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