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3.《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 A.军政 B.民政 C.行政 D.财政 4.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  )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 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 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 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 5.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下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 (  )  汝南郡项县“项长之印”河间王刘辟疆“河间王玺”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广泛推行封国制 C.实行郡县两级制 D.推行单一县制 6.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 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诛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 1.C 2.B 3.A 4.C 5.A 6.A 7.B 8.A  9.(1)包含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门大臣的综合意见。 (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但皇权能否受到限制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政治品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