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0·济南模拟)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一枚邮票, 金文中的“封”字,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具 体行动就是划定疆界,植树为帜。而右图则是以中华百家 姓的姓氏出现。那么,这个姓氏的由来是 (  ) A.地名 B.植树的过程 C.人名 D.祭祀 答案 A 2.(2010·宁波模拟)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答案 B 解析 从上述甲骨文中可看出当时已出现了诸侯和封国,由此判断应是分封制。 3.(2009·福州模拟)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起来的,逐步形成对祖宗的顶礼膜拜。 4.(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明确表达了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说明贾母重视本宗中的人,这是宗法观念的重要内容。 5.(2010·济宁模拟)根据下图判断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  A.该图反映的是科举制 B.该图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 C.该图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D.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图片的内容是“次子”有才也不能继承官位,这是由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的。 6.(2010·泉州模拟)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括》),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 A.程朱理学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 注意这些名字中的“先”“祖”“宗”等字,应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7.(2009·东莞模拟)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 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答案 A 解析 各级诸侯、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主——周天子负责。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这样,“国”与“家”结合在一起。 8.(2009·潍坊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答案 A 9.(2009·镇江模拟)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  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 D.水陆交通发达,便利统治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并分析材料,可知答案为C。 10.《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答案 A 解析 从《史记》记载的“更名号”的背景看,皇帝名号是统一后出现的。 11.(2009·济南调研)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 12.(2010·成都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答案 D 解析 秦简的记载是当时人的记录,是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证据。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6分) 答案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解析 第(1)问“家谱”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原因”和“作用”都要注意从这一角度思考。第(2)问要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统一角度思考。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4.阅读下列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 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8分)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制度?新旧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12分) 答案 (1)政治上:废除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同: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 (  )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 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皇帝与丞相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丞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由“股肱”、“共承庙宇”等能够归纳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2.(2010·皖南八校联考)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用人。用非其才人,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下列制度中能极大提高官员“学识”的是 (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答案 B 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可排除;封建社会的法律体系在秦朝时就已经建立起来,排除B;实行科举制是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那么在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4.(2010·淄博模拟)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了宋朝出现冗官现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  5.(2009·海南儋州)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 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该文物和西藏历史密切相关,可用来研究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故A项正确。 6.《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明朝的内阁制度。由题干材料中“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可知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与宰相并不一样。  7.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 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 答案 A 解析 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因此皇帝经常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此邮票的用意即在此。 8.下列各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君主专制政体直接相关的有 (  )    ①长城     ②火柴盒贴画 ③广州十三行      ④晋商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定词“直接相关”。②火柴盒贴画反映的是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晋商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这 两者与君主专制政体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②④,答案为B。 9.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近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答案 C 10.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  )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答案 C 解析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中小地主有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11.(2010·抚顺模拟)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  )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答案 D 12.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  ) A.它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答案 A 解析 三省六部制较好地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体现了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09·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5分)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 施。(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5分) 答案 (1)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 (2)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 (3)元朝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联系元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明朝加强皇权的目的进行回答;第(4)问注意围绕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发展来分析,从而得出其基本趋势和主要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设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区不仅地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互动百科网 材料二 在吐蕃乌思藏地区,最初:“蒙古成吉思汗取得汉地的皇位,镇摄整个国土,对诸皇子分封土地之时,以及后来在历代皇帝之时,出现了划分拉德、米德,清查土地,计算户数的各种制度等。……蒙古薛禅皇帝之时,治下有11个行省,吐蕃三个却喀虽然(人口)不到一个行省,但由于是上师(帝师)的住地和佛法兴盛之区,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这样(总共)有11个行省。” ——《汉藏史集》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7分) (2)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达赖等藏独势力和西方“民主人士”策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及“和平请愿”的闹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批驳其“藏独”行为。(6分) (3)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大会的召开有何意义?(7分) 答案 (1)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设置机构,加强监察;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及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2)元朝时已在西藏清查土地和人口,并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统治,西藏地区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对达赖等藏独势力和西方“民主人士”反动和无知言论的有力驳斥。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