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山东基本能力)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 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③④ 解析 用排除法。开国大典时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解放,如西藏、海南等地区,排除③;另外该油画肯定不是吸取山水画的特点,因为山水画注重意境,而该油画则是写实,排除②。 答案 B 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国初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 A 3.(2009·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  )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解析 题目中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是“工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它最早出现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据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关于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背景的描述,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0·唐山模拟)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与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已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新中国最终确立的“新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答案 A 5.(2008·广东单科)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答案 D 6.(2010·德州模拟)西藏自治区成立几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充分表明 (  ) 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②社会主义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③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 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胜利发展的伟大力量 ④西藏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发达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西藏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④表述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 B 7.(2010·济宁模拟)右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作品 《留得残枝叶自生》(注:图中的×线是后人加的)。有人 曾经这样评论这幅漫画:“清楚地表达了在无产阶级专 政下,丰子恺之流还是顽强地保存他们的反革命力量, 以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的反革命阴谋。”请推断该评论 出自于下列哪一运动中 (  ) A.“大跃进” B.“文化大革命” C.社会主义改造 D.人民公社化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无产阶级专政”“反革命阴谋”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事情。 答案 B 8.刘少奇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刘少奇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反映出的问题是 (  ) A.“文革”全面发动 B.“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C.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被践踏。 答案 B 9.(2009·徐州模拟)1978年,邓小平曾说:“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 ①干部队伍官僚主义严重 ②我国还没有出台社会主义法律 ③一些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 ④亟待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将邓小平的话与所学相结合进行判断,可排除②,1954年我国就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 B 10.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她的情况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审查讨论《安乐死申请》议案,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解析 我国掌握立法权的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A 11.(2010·舟山模拟)《中国质量报》刊登的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诉。这些父母行为的法律依据是 (  )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④《行政复议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为“民告官”提供了法律依据。材料中正是状告政府行政部门的不作为。 答案 A 12.(2010·南通模拟)位于烟台市中部的东李家庄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随着初冬的到来,人们除了忙着采摘买卖苹果、修理农具外,村里早晚串门的人多了,外出打工和走亲戚的也都回来了……原来,这个村正在迎接新一届村干部的“海选”。材料内容反映出 (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得到实行 ②中国普通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加强 ③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成为广大农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④“海选”为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它体现了基层民主选举的基本状况。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08·海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 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 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和背景。(10分) 解析 解答第(1)问首先要注意该段材料的出处,其次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开国会”,“组织联合政府”等分析问题,第(2)问结合当时新中国即将取得革命的胜利分析背景,目的主要从建立新中国方面分析。 答案 (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目的:为区别于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更名后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筹建新中国。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在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人民 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快了立法的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立法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立法117件,九届全国人大立法113件。 材料三 “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做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12分) (2)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直至今日,我国开创和不断改革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有哪些?创造性地解决了哪些关系?(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在“文革”动乱后,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主要体现为加快立法进程,完备法律体系等。第(2)题要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答案 (1)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恢复和强调了法律的作用。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健全法制摆到了优先地位;加快了立法进程,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民主与法制日益完善。③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祖国统一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第13讲 祖国统一大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0·锦州模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转变的有利条件是 (  ) ①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③中美建交,美国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④台湾国民党当局要求缓和同大陆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改革开放的方针制定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可排除;④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2.(2010·滨州模拟)据新华社报道:“2008年11月7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包括空运、海运、邮政与食品安全4项协议,实现了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三通。”提出大陆与台湾“三通”问题的历史根据是 (  ) A.20世纪40年代的内战遗留问题 B.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C.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 D.“台独”势力造成 解析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提出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答案 B 3.(2010·鞍山模拟)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 (  ) A.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得到了成功实践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说明“一国两制”有了法律依据。 答案 C 4.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 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以国 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 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 A.“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 本题以发行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邮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邮票的主题是“欢庆”,画面是以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为设计元素,体现了香港成功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成功实践,故选A。 答案 A 5.(2010·咸阳模拟)“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 “一国两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案 B 6.(2009·嘉兴模拟)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解析 香港特别行政区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符合题意。 答案 A 7.(2010·济南模拟)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项只适合特别行政区,C项不能涵盖三种制度,D项不适合民族自治区。在中国的领土上不管是哪种特殊地区,在主权问题上,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因此选B。 答案 B 8.(2010·济宁模拟)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 A.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愿望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案 A 9.(2009·汕头模拟)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当选后明确表示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而是坚持“九二共识”。这表明马英九 (  ) A.拥护“一国两制”的方针 B.坚持两岸和平统一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反对外国干涉势力 解析 “九二共识”指的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台湾现在仍然不接受“一国两制”。 答案 C 10.(2010·汉口模拟)2009年4月26日,陈云林与江丙坤在南京举行会谈。这是两会恢复协商后领导人第三次会谈。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  ) A.海峡交流基金会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和平理事会 答案 A 11.(2010·福州模拟)环球时报记者李洁思台湾报道:2008年7月21日,陈水扁卸任后首度以“被告”身份出庭。一位老伯伯从背后一记“无影脚”踹了陈水扁屁股,声称:“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这说明 (  ) A.“一国两制”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识 B.“台独”势力在台湾已经受到法律的严惩 C.“台独”不得民心,受到人民的唾弃 D.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三次合作 解析 “我是代表十几亿中国人踹陈水扁”反映了台湾人民对陈水扁鼓吹“台独”的反对,说明“台独”不得民心。但是,海峡两岸“消除隔阂,走向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台独”势力在台湾还有很大的影响力。 答案 C 12.观察下图,判断此图的主题是 (  ) A.反对日本割占台湾 B.反对“台独”主张 C.主张武力解放台湾 D.台湾难以回归祖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图片及其文字反映了台独势力的悲惨下场,由此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材料二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国家邮政联合香港集邮总公司正式发行了《中国生肖》彩银纪念币邮票。《中国生肖》是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首套也是惟一一套专业纪念品,全球仅限量发行5 000套。 请回答: (1)香港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8分) (2)“一国两制 ”构想有哪些内容?根据两国声明,回归后的香港不能拥有的特权是什么?(6分) (3)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产生: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在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中,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解决:1997年7月1日,依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的香港,不能自行处理外交和国防事务。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中、英、港三方所接受。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图一 民俗风情    图二 团团和圆圆 图三 台湾风味     图四 文化交流 材料三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题词与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方针在本质上有何相通之处?(4分) (2)据材料二、三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祖国的统一面临哪些有利的因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应如何处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题中,孙中山题词涉及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也是为了统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2)题从材料二中涉及的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材料三的方针政策来归纳说明。第(3)题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处理办法。 答案 (1)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海峡两岸有着相同的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文化、交流逐步深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共“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方向。 (3)加强与国民党、亲民党等反台独政治力量的沟通;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解决台湾民众在大陆的切身问题;坚决反对和打击台独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广东文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结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答案 B 2.(2008·上海)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 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 解析 1954年日内瓦会议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答案 B 3.(2010·佛山模拟)2004年6月25日晚,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5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在新德里举行盛大招待会。他在致词中说:“50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三国”除中国、印度外,还有 (  ) A.越南 B.朝鲜 C.老挝 D.缅甸 解析 1954年周总理先后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4.(2010·烟台模拟)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解析 材料信息中所谓“准则”是指“求同存异”的方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故A项错误。 答案 A 5.(2009·兴化模拟)下列图片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时期 (  )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打倒苏修!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 从图片的注释来看,当时中国在外交上是两个拳头同时出击,既反对美帝国主义,又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尚未破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因此A、C、D三项都不能选。 答案 B 6.(2010·青岛模拟)“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中“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再次(恢复)“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是由于 (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支持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可知B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A项不正确。C项应该在改革开放后。 答案 B 7.(2009·浙江五校联考)浙江某重点中学百年校庆的刊物里有这样的记载:“我校自恢复高考以后,已有300多名校友出国留学,其中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就达183人。”造成那么多人在美国留学、工作,最直接得益于 (  ) A.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 B.招生制度的改革 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解析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两国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答案 C 8.(2010·沈阳模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是(  )      A          B C          D A.参加亚非会议 B.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C.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D.田中角荣访华 解析 参加亚非会议是1955年,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活动。 答案 A 9. (2010·哈尔滨模拟)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中美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 “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材料中所提的“公告” 是指 (  ) A.尼克松将要访华的公告 B.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建交公报》 D.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公告 答案 A 10.2009年4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会晤。 奥巴马应邀下半年访华,并坚信中美关系将更加强劲。 其实,中美建交的过程也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 以下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解析 ①指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②指1971年4月份的乒乓外交,③指1972年签订《中美联合公报》,④是在1979年,因此选D。 答案 D 1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  ) A.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中国与周边邻国发展友好互信关系的目的是为国内建设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国际环境,A项最佳。 答案 A 12.(2010·海滨模拟)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 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和平鸽”战略。“和平鸽”战略 的基本结构是:“和平鸽”的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 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 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大洋洲和非洲国家, 联合国是“和平鸽”的头部。“和平鸽”的地理概念结构如图 所示。以上材料说明 (  ) ①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②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③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④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2009·汕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同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体育交流,充分体现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新中国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中占据的首要地位。 ——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材料二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 材料三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竟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了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请完成: (1)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6分) (2)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解析 本题是通过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环境。回答第(1)问时注意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出发,进一步说明当时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回答第(2)问时既要涉及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三大成就,也要注意国内的“文革”以及台湾问题、两极格局等因素;回答第(3)问时注意政治因素与体育关系的变化,说明原因时可从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民众心理变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①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②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孤立新中国。③两大阵营的形成。(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①突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封锁。②拓宽了新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③促进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有利: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不利:①“文革”尚未结束,“左”的思想影响仍然很大。②台湾问题的困扰。③国际上反华势力的阻挠。④两极格局的负面影响。(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关键:台湾问题。 (3)变化:由过分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色彩回归到体育精神本质。(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①改革开放深入。②思想观念更加开放。③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④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国民自信心增强。⑤民众心态趋于理性。(任意答出3点即可) 14.(2009·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请回答: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7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制订了哪些纲领和政策?(7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分) 解析 第(1)问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中国近代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的阶级主要包括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再联系学过的基本知识就不难得出农民阶级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爱国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实业救国;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2)问与第(1)问一样是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只要列举出上述三个阶级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即可。现代史主要是涉及建国后的土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等,甚至可以回答农业税取消。第(3)问仍然比较简单,是考查学生以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答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平均地权。无产阶级: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亦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