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生物高考试题分类详解专题汇编 12 种群和群落 2011年高考生物试题 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4、(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 <1000 1000~2000 2000~2500 2500~3000 3000~3500 >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6、(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 7.(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略 (3)增加 (4)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1)有题目信息可知,人除了捕食狐外,还与狐之间有共同的食物-羊;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与野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2)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牧草→野兔→人、牧草→羊→人、牧草→羊→狐→人、牧草→野兔→狐→人。(3)由于人登岛后前五年,野兔的数量在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也增加。(4)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减弱。 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 种群和生物群落 (2010年高考·全国Ⅰ-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2010年高考·安徽卷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2010年高考?全国Ⅰ-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2010年高考·浙江卷3)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走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从图中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外界环境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天敌的捕食、年龄结构的变动,种群个体数量还是在K值附近左右波动,所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数量变化还是符合逻辑斯蒂增长,所以答案是A (2010年高考·福建卷26)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2010年高考·福建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 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人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II:本题考查生态学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一题: 第1小题:图A中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下降,因此应是被滨螺捕食。浒苔和角叉苔同为藻类,且图中浒苔数量下降后,角叉苔数量上升,因此二者为竞争关系。 第2小题:综合图A和图B可见,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浒苔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因而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浒苔较少,不利于岸蟹躲避天敌,岸蟹被大量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岸蟹数量少,对滨螺捕食少,因而滨螺较多。 第3小题:最长的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第二题: 第1小题: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分析图C,凸出基质生态系统中海藻物种数多,因此需要优先保护的是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第2小题: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海藻物种数多,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2010海南卷)17.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10海南卷)18.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2010海南卷)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物种数量 年数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2010年高考?全国Ⅱ-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 1:2 C. 2:1 D. 3:1  (2010年高考·重庆卷31)Ⅰ.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杆菌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菌落呈卷发状.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根据噬菌体的寄主专一性,通过实验确诊. (1)细菌培养:采集疑似患者的样本,分离培养,获得可疑菌落. (2)细菌鉴定:实验流程如题31图1所示  ①对配制的液体培养基等需要采取 方法灭菌;实验所用液体培养基的碳源为 (填“无机碳”或“有机碳”). ②挑选可疑菌落制片后,用 观察,可看到呈竹节状排列的杆菌. ③接种可疑菌后,35℃培养24小时,液体培养基变浑浊,原因是 . 对照组试管中应加入 ,与实验组同时培养6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养基的浑浊度比对照组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排除. ④对排除的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可接种炭疽杆菌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产生抗体相关的细胞除T细胞、B细胞外,还有 . 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 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知识。组1实验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若甲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乙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很可能为C。第40天时,种群数量为600只,种群密度为30只/mL。(2)中的两种鱼虽然食物种类相同,都是在河流的底部,但生活的地方不同,竞争的力度不大,故很可能是图中的曲线D和E,同时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②中由于昆虫之间为竞争关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B、F类似。 (2010年高考·新课标4)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 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 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 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2010年高考·新课标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10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2010年高考·天津卷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2010年高考·广东卷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题思路】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 “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2010年高考·江苏卷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2010年高考·广东卷26)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 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2)A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10海南卷23)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23.(10分) (1)CO2(1分)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  兔和鼠(2分) (4)食物链  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10浙江自选模块)题号:18 科目:生物 生物学科与社会模块(10分) 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空1分,共10分。 下面是关于水体污染及净化的问题,请回答: (1) 污水排入河道后,导致水体中的溶氧量下降,当耗氧速度等于复养速度时,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该点称为_①___,若污染不再加剧,溶氧量将逐渐回升。根据溶氧量变化绘制出的_②___曲线,可用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评估水体的_③___能力。 (2) 对生活污水,以往常采用将池塘改造成_④__方法来处理,其中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___⑤_和大气;现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利用__⑥__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物,用___⑦_设备为上述生物提供氧气,然后经_⑧___分离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黑藻等水生高等植物在我省分布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还可以储积底泥中的重金属。根据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名称 ⑨ ,并写出需要检测的一个指标 ⑩ 。 化过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饱和率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0年高考·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5.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和群落演替中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等知识。生物多样性是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想对应的,A错;群落演替过程就是物种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的过程,B错;物种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高,C对;遗传多样性低的种群当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因无适应环境的个体二灭亡,D错。 (2010年高考·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2009年高考生物试题 种群和生物群落 (09全国卷Ⅱ)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 。 (09安徽卷)3.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所以C正确。 (09山东卷)6.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 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 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错误。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 (09广东理基)50.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答案】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一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 均为负值。 (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 B. 生物入侵 C. 生物进化 D. 种间竟争 【答案】D (09江苏卷)27.(7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09辽宁、宁夏卷)32.(11分) 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 ,身体 ,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理由是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 ,理由是 。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他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 ,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 。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答案】 (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5n 【解析】 (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 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 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 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最高传递效率为20%, 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KJ, 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KJ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09山东卷)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 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正确。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和菌种,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09天津卷)5.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甲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所以①④正确,选B。 (09浙江卷)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图甲 图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A 【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 (09广东理基)51.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11、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依题意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利用的能量,应是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故C正确。 (09广东文基)73.图1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网的相关知识,食物链有6条。所以A错。 (09福建卷)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D不正确。 (09重庆卷)5.题图5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量与各h产生的总量相等 B. 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k可悲生产这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a表示,h是生态系统中各成份的呼吸量,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用x表示(x=10%-20%,假设为1/5),而各级呼吸量占各能量级的一部分,用Y(Y<1/4据图)表示,则各成份呼吸量的总量为aY(1+X+x2+1/8+1/8x+1/8 x2)[生产者呼吸量aY+初级消费者呼吸量axY+次级消费者及以上呼吸量ax2Y)+分解者的呼吸量(1/8a+1/8ax+1/8a x2)Y][生产者K值为 1/8a (据图)+初级消费者K值为1/8ax+次级消费者及以上K值为1/8a x2],可得出小于a;生产者i的量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除去粪便量才等于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解者须经分解者分解才能被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要注意图形的识别与知识的联系。此题为中难题,理解分析类。 (09广东卷)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09广东卷)1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 B.飞蛾扑火 C.花香引蝶 D.老马识途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09江苏卷)17.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力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渐递减。A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09海南卷)19.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 绿藻上升 B. 白鲢下降 C. 水溞下降 D.乌鱼上升 【答案】B (09海南卷)20.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答案】C (09全国卷Ⅰ)34.(10分)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 (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固定的 ,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答案】 (1) (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不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 (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是 鸡 玉米 人 牛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的。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日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09北京卷)30.(16分)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 (2)氮元素以N2、NO3-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 、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 【答案】 (1)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1)大气中N2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N2、NO3-和NH4+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N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据图分析可知,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年冬,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升高。 (5) U-A U-A A-T(新类型) C-G U-G G-C G-C C-G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N2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N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N元素;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09广东卷)32.(8分) 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1)  (2)绿藻—轮虫—鱼 黑藻—鱼—鸭 (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可溶性有机碳可作为好氧细菌碳源,被好氧细菌分解利用,好氧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作为黑藻绿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其呼吸作用的产物,这样,在细菌、植物,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物质循环。根据第二小题的题干,梳理出两条食物链,重金属盐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对高营养级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难于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09海南卷)24.(9分) 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分)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每空1分,共4分)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3分) 生态环境的保护 (09广东卷)13.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答案】D 【解析】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危害。 (09上海理综卷)19.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信息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为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答案中温室效应加剧是“牧童经 2008年高考生物试题 1.(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答案 D 2.(08海南生物)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答案 C 3.(08广东生物)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4.(08全国Ⅰ)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5.(08天津理综)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答案 C 6.(08广东理基)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 ) 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 C.短期内暴长 D.季节性消长 答案 C 7.(08海南生物)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 ( ) 答案 B 8.(08上海生物)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答案 D 9.(08江苏生物)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10.(08上海生物)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  答案 A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 11.(07全国理综Ⅰ)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 D 12.(07全国卷)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答案 C 13.(07江苏生物)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答案 A 14.(07全国Ⅱ理综)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 D 15.(07年宁夏理综)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答案 B 18.(07江苏生物)“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 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 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答案 (1)N=Mn/m (2)144 高(3)8/9(或32/36) (4)2.5∶1 19.(07宁夏理综)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只写出课题的题目)。 答案 病虫害对西瓜产量影响的研究(本题答案有多种,只要合理就给分) 2006年高考生物试题 16.(06广东生物)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速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答案 A 17.(06全国Ⅰ)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 A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