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高考上海卷)右图是  某生物模式图,组成结构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  ) A.蛋白质       B.RNA C.DNA D.脂质 解析:选A。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主要包括蛋白质外壳及其内的遗传物质。结构a是噬菌体尾丝,由蛋白质构成。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选A。保温时间如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其中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少量放射性。 3.能将小白鼠致死的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是(  ) ①R型活细菌 ②S型活细菌 ③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④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该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R型活细菌→没有毒性→小白鼠存活。 S型活细菌→有毒性→小白鼠死亡。 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失去毒性→小白鼠存活。 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发生转化(R型菌转化为S型菌)→小白鼠死亡。 4.(2012·台州高二检测)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示踪的方案(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选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同位素示踪法,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分两组进行便于形成对照。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C、H、O元素,不能作为标记的对象。 5.下列哪一类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 A.病毒 B.原核生物 C.真菌 D.细菌 解析:选A。病毒是一类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只由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多数病毒含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少数病毒含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6.据图回答问题:  (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菌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_型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菌的________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________型菌转化成________型菌。[高考资源网KS5U.COM]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________型菌的后代也是有________性的________型菌。 (4)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思路等内容。①②③表示分别用多糖、蛋白质、DNA去与R型菌混合培养,从图解中可以发现只有用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才会出现S型菌,同时把转化成的S型菌单独培养时,其后代都是S型菌。通过上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1)多糖 蛋白质 R (2)DNA 部分R S (3)S 毒 S (4)上述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不能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只有通过大量生物实验,明确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才能得出上述结论  1.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著名实验中,在实验设计思路中最关键的是(  ) A.要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 B.要分离DNA和蛋白质[Ks5u.com] C.要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D.要得到噬菌体和肺炎双球菌 答案:C 2.(2012·诸暨中学高二测试)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  ) A.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D.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解析:选D。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3.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首先将大肠杆菌放到用含有放射性14C和18O标记的有机物配制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去感染上述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细菌体内分离出T2噬菌体,则此T2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的情况是(  ) A.都能检测到14C和18O B.只有DNA分子中能检测到14C和18O C.都不能检测到14C和18O D.DNA分子中只能检测到18O,蛋白质分子中只能检测到14C[高考资源网KS5U.COM] 解析:选A。用含14C和18O标记的有机物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14C和18O标记的细菌,被未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由于DNA和蛋白质都含C和O,所以都能检测到14C和18O。 4.(2011·高考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选C。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外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赫尔希和蔡斯为了把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上,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32P标记或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很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若此时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含35S的蛋白质外壳就可能随大肠杆菌经离心而沉淀。该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实验中并未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 5.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出来的DNA,使之分解,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该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该实验是格里菲思实验的主要环节 解析:选D。此实验并非是格里菲思所完成的。DNA酶具有专一性,使DNA分解,DNA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DNA却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这一对比正好说明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即不能作为遗传物质,反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R型活菌+S型菌的多糖→有荚膜的细菌 B.R型活菌+S型菌DNA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C.R型活菌+S型菌DNA→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D.R型活菌+S型菌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解析:选A。明确R型菌和S型菌各自的特点及R型菌转化为S型菌需要S型菌的DNA是解题的关键。S型菌的多糖不是转化因子,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已经失去活性,也没有转化能力;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7.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A.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豌豆杂交实验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解析:选A。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通过侵染实验证明RNA起遗传物质作用;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病毒;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是真核生物核内基因的传递规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8.认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的 B.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C.只有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的 解析:选B。教材中的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包括全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即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只能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正确答案为B。 9.(2010·高考海南卷)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成“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A.1、3 B.1、4 C.2、3 D.2、4 解析:选B。因为DNA是遗传物质,所以判断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应该分析“杂合”噬菌体的DNA来自哪。因此,组成成分为甲的DNA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分为乙的DNA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10.(2012·宁波高二检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解析:选D。当把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菌发生转化,出现S型菌,而加入其他因子(如加入蛋白质)的培养基中的R型菌不发生转化,即不出现S型菌。 11.(2012·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期末)艾弗里细菌转化实验中,为了弄清什么是遗传物质,他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培养基中能产生光滑菌落的是(  ) A.S型菌的蛋白质+R型菌 B.S型菌的多糖+R型菌 C.S型菌的DNA+R型菌 D.S型菌的多糖+S型菌的蛋白质+R型菌 解析:选C。培养S型菌可产生光滑菌落,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可使一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12.(2012·余姚中学高二期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死亡的小鼠体内只存在着S型活细菌 ②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活细菌 ③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两种细菌细胞融合的结果 ④死亡的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的出现是R型细菌转化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导致小鼠死亡的原因是出现了S型菌,而S型菌的出现是由于S型菌的DNA与R型菌的DNA重组,但是并非所有的R型菌都转化成了S型菌,大多数R型菌是没有转化的,所以小鼠体内具有两种细菌。 13.现有大肠杆菌菌液、T2噬菌体及含有大肠杆菌生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其中一种培养基中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另一种培养基中含35S标记的氨基酸),此外还有搅拌器、离心机等。请利用所给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分别取等量含32P标记的核苷酸和含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装入两个相同培养皿中,编号为甲、乙,并灭菌处理。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资源网KS5U.COM] 步骤三:[高考资源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五: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存在的主要位置。 预测实验结果:  (1)在甲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2)在乙培养皿中获得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结果如________图。 答案:步骤二:在两个培养皿中接入等量的大肠杆菌菌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步骤三:放入T2噬菌体,培养一段时间,分别获得32P标记和35S标记的噬菌体 步骤四:用上述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放入离心管内离心 预测实验结果:(1)B (2)A 14.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回答:  (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结论,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2)蛋白质含有S,不含P元素,核酸含有P而不含S元素,因此可用35S和32P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3)分析图B可知,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了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答案:(1)死亡 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B (3)设法将S型细菌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15.(探究创新题)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32P标记的噬菌体。 解析:(1)噬菌体在侵染宿主(大肠杆菌)细胞时,只将其DNA注入,蛋白质未进入宿主细胞。由于P几乎都在DNA中,因此从理论上分析,上清液中应无32P。 (2)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的误差的成因有两个:部分被标记的噬菌体尚未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中或已侵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3)噬菌体无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寄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中获取自身组成物质。因此,要用32P标记噬菌体,应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其宿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可使子代噬菌体被32P标记。 答案:(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a.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先用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可大量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