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解析:选B。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或者说,种群就是某段时间内,某一地区中的某个物种的所有个体。剖析这个概念,它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②某个物种;③所有个体。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任何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多选)(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 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选CD。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用抽样调查法。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变化。[高考资源网KS5U.COM] 3.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数的比率 B.人口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占总人口的比率 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解析:选C。A、B两项关于种群出生率与人口出生率的概念都是正确的。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种群出生率主要是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出生率。 4.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的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解析:选D。食物有限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在食物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种群不可能呈指数增长,A错误。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尚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的生存,但不可能使种群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无限,B错误。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其他因素都还可能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C错误。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可满足种群的指数增长所需要的理想条件,D正确。 5.(2012·无锡高二检测)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种群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 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物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的应用。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开始下降,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时,就可以捕猎一定数量的该生物。 6.专家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进行调查,其结构绘制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显示,经营最好的是________猪场,因其维持较高的________个体,具有适量的________个体,而________个体少数,说明产销两旺,兴旺发达。 (2)从图中信息看,经营最差的是________猪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营较差的________猪场,理由是由于________猪积压而销路不畅。 (4)图中信息显示,成功的养猪场应该在饲养上使猪群常处于发展时期的增长型;在经营上处理猪群的原则是:留________,卖掉________,使种群的________保持恒定,让猪群的类型处于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应联系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知识。解题的关键有二:一是需看懂坐标曲线图,二是需将生产实践中的决策与本题中的有关信息联系起来。从三条曲线看,Ⅰ猪场中老年猪比例很大(此时生长已很缓慢,食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效率非常低),该猪场的经营很差;Ⅲ猪场中幼体死亡率很高,显然与技术、管理不良有很大关系,说明经营成本转化为经济效益比例很低,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只有Ⅱ猪场幼年个体的比例较高,而且有适量的成年种猪,使种群能不断繁殖,并保持适当的密度,即处于稳定型,因此是经营最好的猪场。当然,在猪场兴办初期,一般应有较多的幼年猪和适量的成年种猪使种群增长,直至形成与猪场规模相适应的密度(饲养数)。 答案:(1)Ⅱ 幼年 成年育龄 老年 (2)Ⅲ 幼年个体大量死亡 (3)Ⅰ 成年 (4)幼年猪 中、老年猪 密度 稳定型  1.(2011·高考北京卷改编题)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样方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密度 解析:选D。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记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2.(2011·高考浙江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年) 0[高考资源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解析:选B。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7岁(平均生理年龄)以后大量死亡,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应为凸形(类型Ⅰ),该生物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故B错误。 3.(2010·高考浙江卷)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选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项正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选C。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故种群数量=≈161,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实际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实际应小于161只。 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高考资源网] 解析:选B。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害虫的种群密度,诱杀雄性个体,就会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正常交配,从而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 6.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老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多选)(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306只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的鼠害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解析:选BC。“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记重捕法”,本题中的方法就是标记重捕法。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68×54÷12=306(只)。 7.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选C。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为合理的假设;其次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8.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解析:选D。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稳定。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 9.(2012·盐城高二统考)将10 mL酵母菌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此表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多选)(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A.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 B.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 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6个 D.若第五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解析:选BC。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动的实验原理、种群数量增长等知识。随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呼吸作用的不断进行,培养液中CO2的浓度不断增加,pH不断下降,所以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2→4→1→3,可以看出K值为1.21×107个/10 mL。 10.如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 Y——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毒害物质积累 Z——随着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1、2、3、4正确配对(  ) A.W、X、Y、Z B.X、Y、Z、W C.Y、Z、W、X D.Y、X、Z、W 解析:选C。曲线1属于“S”型增长曲线,是在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受密度因素的制约,与实验条件Y符合;曲线2是种群受密度因素制约后种群已停止增长,后又恢复增长,Z的情况与此相符;曲线3属于指数式增长曲线,是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条件W是与此相符合的;曲线4说明种群经增长后使环境条件恶化,已不适于该种群的生存,条件X与其相符合。 11. (2010·高考山东卷)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选C。据图可知,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所以控制有害动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密度很小即该种群处于发展初期时进行控制最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不能选择在K/2时,且控制人口不能通过控制死亡率实现,而是通过降低出生率实现;种群在K/2时净补充量最大,该图可以为实践中估算最大净补充量提供依据;在K/2时捕捞鱼类可使鱼类资源得到持续性发展,但要得到最大日捕捞量应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时进行。  12.(2012·宿迁高二统考)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和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解析:选B。由题干所示的曲线可知,种群增长率大于0,该种群是增长型;同时曲线从t0→t2,种群增长率由低变高,然后再降低,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13.(2012·徐州高二检测)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种群密度的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调查面积cm2    A B C  10×10 3 3 2  20×20 5 5[高考资源网] 3  40×40 8 6 5  80×80 14 9 8  90×90 16 11 8  100×100 17 13 8  110×110 19 13 8  120×120 20 13 8  130×130 20 13 8  140×140 … … …  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先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计算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对A草原的某种鼠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的方法采取标记重捕法。 ①在某次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4只,则该鼠在A草原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公顷。(调查范围为1公顷) ②在标记重捕法中,对标记技术有哪些要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部分标记符号在调查研究期间脱落,那么调查所得种群密度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 (2)计算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以减小误差(100 cm×100 cm); ②取样的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或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4)①84 ②a.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b.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消失 c.标记符号不会改变标记动物与其捕食者间的关系 ③偏大 14.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图乙是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________型,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________年。 (2)人口也可以当成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成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________(填图乙中的字母)点。 (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动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分析图示的能力。 (1)由甲中的三幅图看出:1982年人口的出生率很低,是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的一年。 (2)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个自然地域的个体,而且一个班的学生也不包括各年龄阶段的个体。 (3)在a~c曲线的时间段内,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说明环境较适宜,食物较充足,当数量达到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时,增长率为0。 (4)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刻,若控制有益生物的数量应使其保留在c点时。 (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地域后,若环境适宜则出现乙图曲线,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死亡。 答案:(1)增长 1982 (2)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地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年龄段的个体 (3)食物充足,天敌较少(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 0 (4)c (5)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适应环境只表现出“J型”增长曲线) 15.(创新探究题)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 ℃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A B C 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组、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有两种,在有氧气且营养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可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较快。如A组和B组营养物质浓度一样,但培养液体积不一样,B组中培养液多,气体交换面积减小,种群获得的氧气少,不利于酵母菌的繁殖。测定微生物细胞数量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显微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取样时注意将酵母菌悬液摇匀,同时视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适当稀释。测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水将血球计数板冲洗干净,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 答案:(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5)浸泡和冲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