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生物二轮定时练习:遗传与进化 一、选择题 1.(2011·广州质检)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D 2.(2011·山东省青岛市模拟)右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 B 3.(2011·青岛市高三统一检测)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分趾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W代表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基因,多年后W的基因频率下降,w的基因频率上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进化,可能形成两个新物种 B.小岛上食物短缺,会导致联趾个体比例上升 C.蜥蜴过度繁殖,会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D.生存斗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分趾、联趾两个物种的形成 答案: D 4.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以及物种形成的过程。注意B选项,没有强调产生可育后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不一定有,但是生殖隔离一定得有。 答案: C 5.如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形成过程。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长期的地理隔离大多可导致生殖隔离,但不能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 D 6.某学校共有学生1 600人,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有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  ) A.126 B.54 C.64 D.136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应用。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设男生中色盲的人数为x,由色盲基因频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 答案: C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生产者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答案: B 8.(2011·广州质检)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答案: A 9.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解析: 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答案: C 10.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本题选项为B。 答案: B 11.(2011·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答案: D 1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1·汕头模拟)“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 (1)AA 36%、Aa 48%、aa 16% (2)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4)物种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____。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统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因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争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因而出现个体比例逐渐上升的现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性状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 答案: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5)遗传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15.(实验探究)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____区B。 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 区域 项目 黄褐色蚱蜢 绿色蚱蜢  绿草丛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干草丛区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述实验结果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2)①干草丛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蚱蜢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中 (3)如图  (4)在绿草丛区,绿色蚱蜢数量占优势;在干草丛区,黄褐色蚱蜢数量占优势 (5)绿草丛区和干草丛区的草颜色不同,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体色的蚱蜢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