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高考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选D。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2.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2+B2+C2+D2) D.W1>D1+D2 解析:选C。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W1=A1+B1+C1+D1;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1=A2+B2+C2+D2。 3.(2011年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解析:选D。由题意知,该项措施会使树种减少,会使灰椋鸟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且大量捕食害虫将导致农林害虫大量减少,从而使该地区的物种数量减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4.(2011年高考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解析:选C。盲鱼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A项错误;因题干中已说明该盲鱼的数量较少,所以种群密度并不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B项错误;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其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价值,它涉及生态系统的功能,D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盲鱼是需氧型生物,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会增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 5.(2011年高考四川卷)图A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B 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种群密度变化 (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能力。 解析:(1)分析食物网可以看出,沙氏变色蜥处于食物网中的第三或第四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两者存在捕食关系;当卷尾鬣蜥以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时,与沙氏变色蜥构成竞争关系。(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栖息场所发生改变,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3)分析曲线可知,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通过分析图像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趋于平衡,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1)三或第四 竞争和捕食 (2)垂直结构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达到平衡 一定的自动调节  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都是稳定型 解析:选A。分析表格可知,甲中处于幼年期的个体较多,所以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乙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差不多,为稳定型,丙中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较多,为衰退型。  2.(2011年南昌市一模)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 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2代表出生率,3代表死亡率。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 C.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缓慢、时间长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 解析:选D。A项中,群落演替过程中发生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项中,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某些物种的消失以及优势种的改变,种间关系会不断调整。C项中,初生演替缓慢、时间长。D项中,群落演替最终和环境相协调,如果一个地区干旱,演替结果不会形成森林。 4.下列四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选B。影响物种生存的因素有很多,虎的营养级高,处于能量金字塔顶端,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而牛、羊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饲养成本低,都可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分析;水体富营养化,N、P增加,有利于水体中生产者(主要是蓝藻)大量繁殖,而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流动的。 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2 kJ·m-2·a-1)。下列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同化固定的能量 体内贮存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体内DDT含量(ppm)  甲 145.9 62.8 83.1 0.066  乙 870.7 369.4 501.3 0.0023  丙 0.9 0.3 0.6 0.94  丁 141.0 61.9 79.1 0.085  戊 211.5 20.1 191.4 0  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解析:选C。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能量越多的生物所处营养级越低,因此,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乙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甲、丁是第二营养级;丙是第三营养级;另外,根据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也可以排列出来。 6.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事实体现了蜜蜂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解析:选A。蜜蜂传粉对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属于直接价值。 7.(2011年高考海南卷)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选A。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 ℃,在-2 ℃~2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8.(2011年高考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解析:选B。由题意知,甲、乙两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9.下图表示我国古代发展出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使物质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桑基鱼塘这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此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净光合作用所同化的能量 B.在图中桑叶→蚕→蚕沙→鱼这条食物链中,鱼属于第四营养级 C.桑基鱼塘中,鱼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粪便和遗体残骸供给分解者利用 D.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选D。流经桑基鱼塘这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同化的总能量,所以选项A错误;蚕沙是指蚕粪,不是生物,不能构成食物链,选项B错误;鱼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所同化的能量,因此选项C错误。 10.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普查,引起了全国上下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的急剧增长,将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地震等严重后果 B.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 C.若将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约为原来的4倍 D.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政策能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有效地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 解析:选B。地震的发生与人口急剧增长无关;C项中,设人所需能量为100个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0.1+50=550个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0.1+80=280个单位,下降为调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约为原来的55/28≈2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提高死亡率。 11.(2011年株洲模拟)图示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选A。A项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项中,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C项中,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项中,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 12.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解析:选B。小草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作为生产者的小草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同时可能与其他植物构成竞争关系,因此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言,小草存在潜在价值;某种害虫的天敌可能栖息在小草中,从而得到保护。 13.图甲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乙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大草履虫的存在使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 (2)图甲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通过________关系而间接发生作用,其作用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D、E两个种群之间通过________关系而直接发生作用。 (3)在图乙中,C→A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E→C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________中进行。 (4)若图乙表示农田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与此相符合的行为有哪些?(写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甲可知,当混合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时,使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减慢;(2)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处于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结果使得大草履虫的数量显著减少,最终被淘汰。图乙表示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示意图,由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D为初级消费者,E为次级消费者,F为三级消费者,A、D、E、F之间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所以D与E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发生作用。(3)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现碳的双向循环,所以由A到C为呼吸作用,由C到A为光合作用。E到C通过呼吸作用实现,此生理过程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4)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的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对人类有益的部分)。(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能做到的有: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②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开发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④节约用水、用电,外出时多步行。 答案:(1)减慢 (2)竞争 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被淘汰 捕食 (3)光合作用 线粒体 (4)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5)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④节约用水、用电,外出时多步行(任写两点,其他合理说法也可) 14.(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解析:(1)因人捕食狐,故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又因人牧羊,从而获得羊肉或羊奶,狐捕食羊羔,故人和狐之间又存在着竞争关系。所有的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的。(2)绘制食物网时,注意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为牧草,羊和野兔以牧草为食,狐捕食羊和野兔,而人可从羊、野兔和狐三者获得食物。(3)因第5年野兔数量大大增加,故在岛上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野兔种群内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使种内竞争强度增加。(4)被捕食者数量很多时,种群内体质较弱的个体容易被病毒感染而患传染病,因而容易被捕食,但随着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增加,则被捕食者中体质较弱的个体容易被捕食而被淘汰,剩下的被捕食者大多为体质较强的个体,不容易被病毒感染。 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牧草羊狐人 (3)增加 (4)减弱 15.(2011年高考安徽卷)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1)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华南虎是三级或四级消费者,属于第四或第五营养级。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越高,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就越少。(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本题中的大熊猫尿液和肛腺分泌物即为化学信息。(3)通过建立生态廊道使各个孤立的种群沟通,可以加强基因交流,促进生物进化。(4)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生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或K值)。 答案:(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