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十六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1.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原始生命的诞生和生物的死亡 D.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中,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是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证,缺失生产者,生态系统将无法存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答案:D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B.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除掉,稻田物种多样性上升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除掉,稻田物种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答案:D 3.(2011·浙江三校联考)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经捕食食物链流动时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循环,只能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的营养级;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遵循10%~20%的规律,流经各个营养级时逐级递减,流经的营养级环节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由于捕食关系初级消费者中的能量有一部分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即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总能量最终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C 4.(2010·海南高考)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的天空盘旋,形成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区(  ) A.灰椋鸟种内斗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解析: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这样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灰椋鸟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增加。农林害虫的数量因天敌的增加而下降,但鸟的种类减少,由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答案:D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 B.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通过物理因素、物理过程来传递的,如:光、声、温度、磁力等;传递化学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没有信息传递。 答案:A 6.(2011·海南高考)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A 7.(2011·淄博模拟)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生产者,Ⅱ、Ⅲ和Ⅳ表示消费者,分别代表第二、三、四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因素;图示的食物网可能有多条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故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摄入的能量。能量在食物链中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C 8.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类元素在①⑤⑥过程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有机物 B.两类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C.图中⑨过程在两类元素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硫元素循环过程中 解析: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类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流动,这种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CO2和SO2,其中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 答案:B 9.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其实质就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B.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C.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对珍稀濒危物种合理开发利用,不能盲目地猎杀或采伐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产量,不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等培育出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禁止利用。 答案:C 10.(2011·青岛质检)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 种群 同化量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4.0 5  0.5 2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只是由于种群c对其有选择捕食的结果 C.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2%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59.5百万千焦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能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通过食物链a→b→c可以看出,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种群c对其选择捕食的结果,二是受它的食物种群a的变化影响;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2%;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极+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2011·安徽高考)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1)在食物链中,大熊猫所处的营养级较华南虎低,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存优势。(2)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3)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有利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答案:(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12.下面表格内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此动物胃中含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回答相关问题: 植物 食植 昆虫 食虫 昆虫 蛙 食虫鸟 鼠 蛇 鹰  食植昆虫 √         食虫昆虫  √        蛙  √ √       食虫鸟  √ √       鼠 √         蛇    √ √ √    鹰     √ √ √    (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若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108kJ,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鹰最终获得的能量最大值为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有________个种群,请举出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的两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 (4)若某一年因为气候干旱导致食植昆虫爆发,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关系转化成的食物网如下图: (1)右图以植物为起点、以最高营养级鹰为终点的食物网,由此可得出,食物链共有8条。食物链中只包括了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还需增加应有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应以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即植物→鼠→鹰。最大值为:2×108 kJ×10%×10%=2×106 kJ。 (3)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有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老鼠、蛙、蛇和鹰8个种群。蛇和鹰同时捕食老鼠,两者为竞争关系,同时鹰又捕食蛇;食虫昆虫、食虫鸟同时捕食食植昆虫,两者为竞争关系,同时食虫鸟又捕食食虫昆虫;食虫昆虫和蛙同时捕食食植昆虫,两者为竞争关系,同时蛙又捕食食虫昆虫。 (4)若某一年因为气候干旱导致食植昆虫爆发,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应该适量引入食虫昆虫(食虫鸟、蛙),或者适量喷洒杀虫剂。前者属于生物防治,后者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1)8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2)2×106kJ (3)8 蛇和鹰 食虫昆虫和食虫鸟(或者食虫昆虫和蛙) (4)适量引入食虫昆虫(食虫鸟、蛙)或者适量喷洒杀虫剂 生物或者化学 13.(2011·天津高考 )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 1 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 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 (1)5~10 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________(从 G0~G3 中选填),________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 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________(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 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 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 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 (3)据图 1 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 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__________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洒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 2,其中 A 消费者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________。 解析:(1)由图 1 可以看出,5~10 月份放牧强度为 G2 时的净光合产量最高,且在 6 月份达到最大值。(2)8月份草地枝叶繁茂,不放牧导致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遮光,降低了下层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放牧使植株衰老组织增多,有机物消耗量增多,导致草地净光合产量降低;不放牧时无动物产生的有机肥,影响植物生长,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3)由题图可以看出,4 月份不放牧时,净光合产量最高;5~10月份,放牧量维持在G2水平时的净光合产量最高。(4)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产物的生成量或反应物的消耗量来表示。(5)由图 2 可看出,放射性32P 在 A 消费者体内先出现,说明 A 直接以牧草为食,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6)生产者体内的含32P的有机物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可随枯枝残叶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1)G2 6 (2)A、B、C (3)4 月份不放牧,5~10 月份放牧强度保持在 G2 水平 (4)有机物生成量(CO2 的消耗量或 O2 生成量) (5)二 (6)分解者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