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测试: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限时作业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届·大连模拟)下列关于酶的论述正确的是 ( ) ①对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②酶在体内不能更新 ③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大 ④酶制剂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⑤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⑥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⑦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A.①④⑤⑦ B.②④⑤⑦ C.②③④⑥ D.①②⑥⑦ 【解析】②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所以要不断更新;③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④酶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答案】A 2.(2011届·济宁一中质检)下列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  【解析】没有酶催化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高,有酶催化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明显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值为酶降低的活化能。 【答案】C 3.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 A.脂肪水解酶 B.淀粉水解酶 C.蛋白质水解酶 D.DNA水解酶 【解析】本题审题是关键,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能够促使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质水解酶。 【答案】C 4.酶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有关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酶虽然是由活细胞所产生的,但是在体外也可以发挥催化作用 B.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C.在人体的消化道中没有纤维素酶,所以人体不能利用纤维素中的能量 D.在线粒体的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分解葡萄糖的酶 【解析】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酶都是由活细胞所产生的,但是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也可以发挥催化作用,A项正确。人体不能分解利用纤维素,就是因为没有纤维素酶,C项正确。生物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分解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主要变化,所以与之有关的酶应该分布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细胞质基质,D项错误。 【答案】D 5.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具有辅助消化的作用。其片剂是糖衣片,这样制作的目的是 ( ) A.补充体内糖类物质的供给 B.防止胃液的消化作用 C.经唾液的消化作用后即可迅速起作用 D.使其中各种酶缓慢地释放 【解析】胃液中仅含有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有消化作用,多酶片外层是糖包衣,胃液对其不起作用,从而防止了多酶片中的酶(蛋白质)在胃内被分解,从而能使其随着胃的排空进入小肠中,发挥其辅助消化食物的作用。 【答案】B 6.(2011届·福州质检)在研究酶特性的实验中,以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的一组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1 常温下自然分解 气泡少而小  2 常温下加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 气泡稍多而小  3 常温下加入2滴鲜肝研磨液 气泡极多而大  4 加入2滴煮沸后冷却的鲜肝研磨液 气泡少而小  据表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从催化反应条件看,酶的作用条件温和 B.从催化反应物种类看,酶具有专一性 C.从催化反应效率看,酶具有高效性 D.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 【解析】本题以实验现象来分析酶的特性。实验1是其他实验的对照。实验3与实验2和实验1比较可得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即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显著,C、D项正确;实验3与实验4比较,分析可得出酶发挥作用的条件温和,A项正确;整组实验的底物均为过氧化氢溶液,故不能得出酶具有专一性,B项错误。 【答案】B 7.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曲线A上的b点所对应的温度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 B.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性与曲线B相似 C.曲线B、C说明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pH D.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酶催化活性的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识图能力等。酶的催化作用要受温度、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温度过高、pH过大、过小都会使酶变性失活,催化能力消失。温度过低只是暂时抑制酶的活性,但不会使其变性。一般地说,不同种类或不同来源的酶所要求的最适pH、温度是有差别的,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左右,胰蛋白酶则需8.0左右。据以上分析判断,D项错误。 【答案】D 8.(2011届·常州质检)实验室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液体,其中有:清水、5%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蛋白酶溶液。某同学用三氯乙酸(一种能使蛋白质变性的试剂)和碘液准确地鉴别出了这四瓶样品,其实验步骤和结果见下表。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判断是 ( ) 实验步骤 样品及试管号   ① ② ③ ④  分别取4种样品各1 mL置于4支试管中,滴加碘液3滴后,观察  不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分别取4种样品各1 mL置于4支试管中,滴加三氯乙酸3滴后,观察  无变化  浑浊  浑浊  无变化  再取②号和④号样品各1 mL混合,37 ℃保温10 min,加碘液3滴后变蓝 再取③号和④号样品各1 mL混合,37 ℃保温10 min,加碘液3滴后不变蓝  A.①是清水、②是淀粉、③是蛋白酶、④是淀粉酶 B.①是淀粉酶、②是清水、③是蛋白酶、④是淀粉 C.①是清水、②是蛋白酶、③是淀粉酶、④是淀粉 D.①是蛋白酶、②是清水、③是淀粉酶、④是淀粉 【解析】遇碘变蓝是淀粉的典型特点,所以试管④为淀粉;而三氯乙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当加入该试剂后,②③变浑浊①无变化,证明①是清水;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由于③与④混合后加碘液不变蓝,则③是淀粉酶,所以②为蛋白酶。 【答案】C 9.如图表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抗体的消化作用,根据图示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蛋白酶能使抗体失活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胃蛋白酶催化抗体分解断裂的肽键数目多于木瓜蛋白酶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都能够分解抗体,只是木瓜蛋白酶分解抗体形成的肽链条数少,而胃蛋白酶则把抗体分解成更多的肽链,断裂的肽键数也更多。而这两种酶本身的化学本质则从图中不能得出。 【答案】C 10.下列关于影响酶促反应速率(v)因素的研究中,条件控制——预期结果的关系合理的是 ( ) A.有足够的底物,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酶浓度成正比 B.酶浓度恒定,温度、pH等条件适宜且恒定——v与底物浓度成反比 C.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pH适宜的条件下——v与温度成反比 D.酶浓度和底物一定,在温度适宜条件下——v与pH成正比 【解析】酶促反应速率与pH和底物浓度有关,其中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最适温度和最适pH,所以不应是正比或反比关系。在酶量一定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反应速率会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因为酶已被底物饱和,反应速率就不再增加,而如果底物浓度足够时,反应速率则与酶浓度成正比,A项正确。 【答案】A 11.(2011届·温州十校联考)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唾液煮沸或与酸混合,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淀粉不水解;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催化淀粉水解,所以圆点1、2、3遇碘液均变蓝;圆点4中淀粉会被水解,遇碘液不变蓝。 【答案】C 12.(2011届·济宁一中质检)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经35 ℃水浴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解析】实验①是根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的颜色反应来验证实验,但由于分泌液中的蛋白酶也是蛋白质,故实验①不能达到目的。实验②可根据蛋白质块的消失来验证实验目的。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3.(2011届·珠海模拟)(10分)取甲、乙、丙、丁四支洁净的试管,按照下表中顺序依次加入有关物质并进行有关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丁  浆糊3 mL + + +   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溶液2 mL + - +   35 ℃的水浴5分钟 + + + +  碘液1滴 + + -   斐林试剂2 mL - - +   沸水浴加热5分钟 - - + +  注:“+”表示加入物质或相关处理,“-”表示不加物质或不做处理。 (1)用甲、乙试管做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验,则乙试管中还应加入 ,甲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 ,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 。 (2)用 丙、丁 试 管 做 验 证 酶 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则丁试管内应先后加入 (从下面的①~⑧中选择序号填空)。预计丙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 ,丁试管内的实验现象是 。 ①碘液1滴 ②斐林试剂2 mL ③1% HCl 2 mL ④1% NaOH 2 mL ⑤浆糊3 mL ⑥蔗糖溶液3 mL ⑦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溶液2 mL ⑧清水2 mL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遵守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本题还考查了检验物质的显色反应。  14.(2011届·泉州质检)(14分)苹果压汁加工时,容易发生褐变而影响果汁的品质。苹果汁褐变是指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氧化多酚化合物,以至生成褐色物质而引起的现象。请分析回答: (1)刚压榨的苹果汁置于冰箱(4 ℃)中可延缓褐变,其原因是 。 (2)削皮后的苹果也易发生褐变,请提出一种对削皮苹果既能保鲜又能延缓褐变的简便方法(冰箱保存除外)。 。 (3)生产中发现:成熟苹果压汁加工时,褐变程度轻于未成熟苹果。某研究小组提出下列两种实验假设以解释此现象的产生原因。请完成下列实验。 假设一:苹果成熟过程中多酚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而多酚氧化酶含量相对稳定。 假设二:苹果成熟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含量逐渐降低,而多酚化合物含量相对稳定。 供选实验材料:未成熟苹果,成熟苹果,多酚氧化酶溶液,多酚化合物溶液,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 (填“未成熟”或“成熟”)苹果,压榨制成苹果汁,静置一段时间,待用。 第二步: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苹果汁,观察并记录褐色深浅程度。 第三步:往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多酚氧化酶溶液,振荡混合均匀;往B试管中加入 ,振荡混合均匀。 第四步:分别观察比较A、B试管苹果汁加试剂前后褐色深浅变化情况。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A试管苹果汁 ,B试管苹果汁 ,则假设一成立。  15.(16分)毒大米是用发黄、发黑、发霉的陈米经非法加工漂白、抛光、上油后制成的,外观上同新收获的稻米很相似,但其内含有黄曲霉素、矿物油等致癌物质。毒大米所含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明显低于新稻米,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O]能使愈创木酚等酚类化合物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从某超市中查获一批疑似毒大米,请你利用所给材料,检验其是否是毒大米。 (1)实验材料:新稻米、待检测的大米 试剂和用具:1%的愈创木酚、1%的过氧化氢(H2O2)、带塞子的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2)实验步骤: ①步骤一:取两支带塞子的试管编号A、B,A中加入新稻米,B中加入待测大米,分别用移液管往两试管内加入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摇动振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② 。 ③ 。 (3)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 (4)设计上述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  (3)①若A、B两组稻米颜色基本一致,则待测大米不是毒大米;②若B中大米颜色明显比A组大米的颜色浅,则B中的待测大米为毒大米 (4)在有H2O2存在时,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产生的[O]使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深浅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正相关,新稻米内的H2O2酶活性高于毒大米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