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检测——A卷(十) [必修3·第4~6章] (考试时间45分钟,本卷共10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全国重点中学模拟)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答案: C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 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生存环境有所好转,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都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答案: D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没有天敌,适应当地环境才能呈“J”型增长。如果该生物不能适应当地环境就会被淘汰。 答案: B 4.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 B 5.(2011·深圳调研)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 B 6.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 C 7.右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答案: B 8.(2011·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查二)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和群落水平 解析: 这是一道较难的试题,考查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碳循环。题甲图D是细胞内液,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进行物质交换。乙图中B体重增加x,C占的比例为a,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5ax+(1-a)x·5=20ax+5x。丙图中的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CO2。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丙属于生态系统水平。 答案: C 9.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 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 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 解析: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该能力与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相关,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可以使其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也得到提高。 答案: C 10.如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①和②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草兔狐 A.①是流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没有能量输入,该生态系统将不能正常进行能量流动 C.草固定的能量是兔、狐所同化的能量之和 D.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B 11.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  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B.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从B点到D点,种内斗争加剧 D.D点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解析: 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交点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达到动态平衡,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如果死亡率继续增加,种群密度将会下降。B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最大。B点到D点,由于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也随之加剧。渔业上,有利于种群持续增长的时期是种群数量达到K/2时,而不是K时。 答案: D 12.(2011·西城区测试)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 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呼吸越旺盛,释放的CO2量越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大于③表示的呼吸量,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14分)如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同化的能量c=________。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图中的箭头表示碳循环的一部分,则碳的循环方式与其他不同的是________处的箭头,与之有关的生理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第二营养级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生物,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对于狼来说,其同化的总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等的能量与呼吸消耗能量之和。当草固定能量为1×106 kJ时,作为最高营养级的狼所获得的能量为×106 kJ(为传递效率)。若箭头表示碳循环,则a以CO2形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形成为含碳有机物而进入群落。食用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信息在系统内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将草原开发为农田,可能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存在,并保留了草本植物的种子和根系等,故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f+i (2)×106 (3)a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4)直接使用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次生演替 抵抗力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4.(13分)(2010·肇庆三模)图一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在图一中②主要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______过程。 (3)参与图一过程④的生物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二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碳有机物 (2)光合 ③④⑤(不能缺少) (3)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4)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未被利用的能量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13分)如下图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括号内 前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入的总能量,后一数值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单位为J/(cm2·a),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能够沿着这些渠道进行。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包括(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填序号)________。 ①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②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③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4)据资料显示,该生态系统每年夏季易发生鱼类浮头甚至死亡的现象,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既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稳定性。(1)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的,在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最高营养级是鲈鱼,因此食物链只有3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2)一年内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是8 100 J/(cm2·a),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是(600+900)J/(cm2·a)、因此能量传递效率是1 500÷8 100×100%≈18.52%。(3)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原因是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4)夏季气温太高,水中溶氧量减少等原因都会造成鱼类浮头甚至死亡的现象。 答案: (1)3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18.52% (3)①②③ (4)气温太高;水中溶氧量减少等 (5)混合放养;养殖经济类水生植物等 单元滚动检测——B卷(十) [必修3·第1~6章] (考试时间45分钟,本卷共10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食物链(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在食物网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 A 2.(2011·温州十校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解析: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故A错误;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等,故B错误;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故D错误。 答案: C 3.右图可用于表示相互之间有联系的a、b、c三项间的数量(相对值)变化。下列描述中合理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那么a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b表示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c表示卵细胞中染色体数 B.如果该图表示食物链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那么a表示第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c表示第三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C.如果该图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有关数目,那么a表示脱氧核苷酸数、b表示核糖核苷酸数、c表示氨基酸数 D.如果该图表示某种群数量的“J”型变化,那么a表示第三时间段种群数量、b表示第二时间段种群数量、c表示第一时间段种群数量 答案: D 4.如下图中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a曲线是在理想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存在的“J”型增长曲线,b曲线的增长特点为: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对应c曲线,即t时刻为增长速率最大时刻,也就对应b曲线中的K/2时;当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增长速度减小,影响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通常b曲线增长规律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答案: D 5.(2011·启东中学模拟)如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 解析: C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所以在海洋经济鱼类捕捞时,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若该曲线为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则与其他物种有关;C~D段种群数量是增长的而不是下降的;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会出现负值(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答案: D 6.如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1和吞噬细胞都具有呈递抗原的能力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涉及逆转录酶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答案: D 7.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下图分析错误的是(  )  A.由A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由B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由C造成,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使③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D.由D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肾上腺素增多 答案: C 8.(2011·广州荔湾区月考)如右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B→C→D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A为无机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所以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由B→C→D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B、C、D分别为第一、二、三营养级。 答案: D 9.(2011年北京东城一模)下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 B.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⑤中液体减少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 D.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④ 解析: 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组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体外细胞培养不能形成细胞株,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其次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而不会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细胞膜是单层膜,气体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 答案: D 10.如右图是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物种种群数量时只能用样方法 B.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0 C.由A到B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由B到C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D.C点之后种群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调查物种种群数量时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由曲线可知A到C段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点之后种群的增长率为0,但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 B 11.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解析: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③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③有促进作用。 答案: C 12.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解析: 从碳循环的过程分析,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CO2库,故A、B两项的叙述是错误的;C项食物网应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包含分解者B;根据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消耗25 kg的A,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3分)(2010·镇江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下图显示,  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法 S0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因为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14.(13分)甲型H1N1病毒能引起甲流。医生在治疗实践中发现甲流病人痊愈后,其血清可用于治疗其他甲流患者,情况如下图所示,图中甲、乙、丙等研究正在进行。 请回答:  (1)治愈的A的血清中因为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可以用于治疗甲流病人B。甲研究中合成或生产的物质X是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的方法人工合成,或用________的方法生产。 (2)乙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制造出__________________,以给医生等许多健康的人群________,来保护传染病学上所称的________。 (3)图中丙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甲型H1N1病毒的异同,主要开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甲型H1Nl病毒的________比较研究,从而为未来是研制一种还是研制多种________提供决策依据。 解析: (1)治愈的A的血清中因为含有抵抗甲型H1N1的抗体,可以用于治疗甲流病人B。甲研究中合成或生产的物质X是抗甲型H1N1病毒的抗体,抗甲型H1N1病毒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人工方法化学合成,也可用基因工程获得。(2)乙研究将甲型H1N1病毒灭活或减小毒性,并用于动物实验,显然目的主要是研究制造出甲型H1N1病毒疫苗,给健康的人群接种,来保护传染病学上所称的易感人群。(3)图中丙是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甲型H1N1病毒的异同,主要开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甲型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组成比较研究,从而为未来是研制一种还是研制多种疫苗提供决策依据。 答案: (1)抵抗甲型H1N1病毒的抗体 抗甲型H1N1病毒抗体 化学 基因工程 (2)甲型H1N1病毒疫苗 接种 易感人群 (3)RNA组成(或遗传物质组成) 疫苗 15.(14分)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的完整性来看,该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 (5)分析上图,用箭头、文字、字母完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答案: (1)太阳、水、无机盐(缺太阳不可)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腐生细菌和真菌 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4)次生演替 (5)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