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稳态与环境模块测试(人教版必修三)12 一、选择题 1.在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其中需注意的一点是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该法的前提是 ( ) A.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B.要注意色素无害而溶剂可能有毒 C.在调查研究期间标志不能消失 D.不能导致动物的疾病、感染等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3.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生物,下列关于保护蛇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 4.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5.(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6.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脑外包有骨骼,脊髓外无骨骼 B、脑和脊髓都与反射有关 C、反射仅与脊髓有关 D、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脑和脊髓表面 8.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9.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 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10.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甲基绿使RNA呈绿色,吡罗红使DNA呈红色 B.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时用到的染液为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细胞死亡不再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C.绿藻细胞中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 D.可以用韭菜直接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12.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松和愉快的心情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成能力的升高,使人的免疫能力增强。这表明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 (  ) A.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丧失 B.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降低 C.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丧失 D.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降低 1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4.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蜘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 C.图中X代表从食物种群中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 D.如果蜘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 15.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 ①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②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植类的生物量 1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18.膝跳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影响,临床上常用以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关于该反射 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是传出神经元,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通过2传导到效应器 B.因为在3处兴奋只能单向传导,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 向的 C.当1处受到损伤时,针刺足部仍会使足部产生痛觉 D.如刺激4处,可在1和5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19.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20.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二、填空题 21.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这类调查常采用_________法,而不适用___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 (4)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 W~60 W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_________中。 (5)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 (6)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目前公认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是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阅读材料完成下面有关碳循环的相关问题: (1)温室气体包括________、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等6种。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在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 (3)图中A、B、C、D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北方冬季供暖地区的CO2浓度夏季下降,冬季明显上升,从图中碳循环角度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夏季        ;二是冬季         。图中所缺的箭头是 。图中⑤表示     ,若B是需氧型微生物,则⑤过程用方程式表示为     。 2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在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锥形瓶中,1~4号加等量的清水,3、4号加少许河泥,1~4号放人同样的金鱼,2~4号加等量的金鱼藻,用橡胶塞塞紧。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人黑暗的纸箱中,均放于室温20℃条件下。 (1)1号瓶中的金鱼与4号瓶中的金鱼相比哪条生活时间长?为什么? (2)上述1~4哪个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最长?为什么? (3)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号锥形瓶相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号锥形瓶中的鱼存活时间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根本的能量来源;3号锥形瓶的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号与3号对照,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若不能,如何设置实验才能证明? (6)欲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应如何设计实验? 24.(2010年高考重庆理综)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 种群数量变化 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A 2.B 解析:在该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A图错误。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也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C图错误。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后,抵抗力稳定性增加,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图错误。 3.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B 5.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 答案:C 6.A 7.D 8.D 解析: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具体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抵抗力稳定性是指受到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9.D 10.D 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兴奋传递有障碍,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细胞核可能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有无细胞核不能确定;③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 11.C  12.B 13.解析:光照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的演替,而动物以植物为食,植物群落变化,动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D 14.A 15.A 1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生演替的过程。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逐渐增加的。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渐减少。必须指出,演替能否达到顶极群落(树林或森林)又决定于气候条件。 答案:A 17.C 解析: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被突破后病菌进入内环境,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而胃液、唾液中的杀菌物质为体外物质,应属第一道防线。 18.B 19.D 20.D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二、填空题 21.(1)××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研究 (2)取样器取样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4)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酒精 试管 (5)××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表 (6)××地区不同深度(或不同时间)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22.(1)CO2 (2)CO2 含碳有机物 (3)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上升 人类燃烧化学燃料产生CO2的量上升和光合作用减弱 由A到CO2的箭头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3.(1)1号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较长。因为4号瓶中虽然有金鱼藻,但置于黑暗处,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金鱼藻的细胞呼吸消耗水中溶解的O2,故1号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更长。 (2)3号瓶中的金鱼。因为3号瓶置于阳光下,有稳定的能量来源,金鱼藻和金鱼的细 胞呼吸共同消耗水中溶解的O2产生CO2,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消耗CO2,向水中提供O2。清 水、河泥又为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河泥中的分解者将金鱼粪便分解为无机物供金鱼藻利 用,这种状况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故3号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最长。 (3)水、温度和光照 4号无光照 (4)最短 太阳能 瓶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无法长期保持稳定 (5)不能。应再设置一组5号瓶与3号瓶对照,除加入进行烘烤过的(杀死其中微生物) 河泥外,其他成分和条件均与3号瓶相同,观察并记录结果。 (6)再设置一组6号瓶,其内除不加入金鱼藻(生产者)外,其余均与3号瓶相同。 24.解析: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题干信息可推出C曲线为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故40天时,容器内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它们分别处于河流的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其种间关系与图中D、E曲线代表的相似;在同一温室中食物相同的两种昆虫,两者之间应该是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一种占优势,数量增加,另一种处于劣势,数量减少,其关系与曲线B和F代表的相似。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