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稳态与环境》的实验 实验一: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实验原理: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5)选择插条: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 cm,直径1~1.5 cm为宜。 (6)处理插条: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塔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处理方法:1)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练习1.为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顺利生根,一技术员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TBA、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然后在沙床中培养,观察生根情况。从实验结果图来看,为促进枝条生根,在下列各项浓度值中,最好选用( )。 A.3mg·mL-1 B.6mg·mL-1 C.9mg·mL-1 D.4.5mg·mL-1 2..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 (3) 。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3.(1)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其中细胞分裂素起着重要作用。 ①细胞分裂素主要存在于 部位,其中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 和 。 ②研究还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左半叶某一部 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图所示)。 第二步: 实验结果: 4.请回答下列有关赤霉素的问题: (1)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植物芽尖细胞,其细胞周期的 期明显变短,此时期分子水平上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 和 。 (2)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 根和幼芽等 的部位。用赤霉素多次喷洒水稻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将导致稻谷产量 。 (3)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主要与细胞壁的伸展性有关。有人进行了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由图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对细胞壁的伸展起 作用;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的 (A点、B点、C点)。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赤霉素促进茎伸长的可能原因是 。 5.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 ___;乙组_ ___;丙组___ _;丁组_ 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 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 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 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 __。 6.各种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苍耳需要每天短于16h的日照才能开花,若日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16h的光照是一个临界点。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图1所示。 (1)图1所示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作何修正? (2)有人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图2所示,该 实验 (是或否)支持你的上述结论。请阐述理由 。 (3)进一步的实验(如图3所示)发现,在实验n处理的黑暗期插入一段时间的光照,即使是极短的一瞬间,植物也不能开花;而实验p处理的光照期间插入一段黑暗期,植物能够开花。图3未显示n、p实验的对照处理,请你参图3,画出对照组的处理。 (4)在实验中除了题目中涉及到的控制因素外,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你认为还应注意做到:(至少答出两点注意事项) ① 。  ② 实验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注意:1、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也可以提出其他的探究问题,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2)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7.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9.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它也是常用的实验材料。 (1)下表是在一固定的发酵罐中培养酵母菌,并且每日定时测定菌体数量(万个/mL)的结果: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32 127 726 824 819 821    ①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②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 。 (2)有人采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将500个红细胞与5 mL该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  则该5 mL培养液共含有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 10.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材料和用具:酵母菌母液、蒸馏水、无菌水、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1 mol/L硫酸溶液、烧杯、试管、滴管、量杯、漏斗、1 mL刻度吸管、标签、玻璃棒、酒精灯、pH试纸、天平、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气灭菌锅等。 探究思路: (1)设计对照实验。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液/Ml 温度/℃  A 10  0.1 28  B 10  0.1 5  C  10 0.1 28  (2)实验操作:培养液的配制→灭菌→接种→培养→计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问题探讨: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 ②用显微镜定期检测酵母菌数目,结果仅A管中第3天开始个体数目迅速增加,第5天开始A管中个体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6天结束。请将A、B、C三组预期结果的趋势图绘制在右图所示的坐标系中。 实验三: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实验原理: 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3.实施计划。本研究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取样: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2)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3)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 (4)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11.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12.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动物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l 18 32 7 52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13.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14.右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土壤小动物收集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的习性 B.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全部土壤小动物,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 C.在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 D.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样方法 15.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中密度的课题中,主要三个操作环节正确的是 A.取样、观察和统计、分类和分析 B.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C.取样、统计和分析、观察和分类 D.取样、分类和分析、观察和统计 16.探究试验:土壤中小动物类丰富度的研究。 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对植物遗体的 起重要辅助作用。 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的时间(如白天或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涂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探究过程: (1)准备 ①制作 。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 或 进行调查,常采用 取样以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 和 的主要情况。 (2)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到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同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 中, 袋上应标明取样的 和 等。 (3)采集小动物 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①用幼虫器;②简易法;放在瓷盆内,挑拣动物。 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 采集。 (4)观察和分类 ①可借助有关的 查明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形大,直接识别;体形小, 。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和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 。 17.农大附中初二年级赵宇扬同学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的体表,没有发现“眼睛”这样的器官。蚯蚓没有眼睛还能够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利用纸盒(纸盒底部铺有少许湿土),设计了在黑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图23所示的实验。 (1)本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 (2)赵宇扬同学在实验纸盒中放置了数条蚯蚓, 此举的目是 。 (3)研究者首先要认真客观地 实验现象,并作出分析。 (4)在黑暗环境中,蚯蚓随机地分布于纸盒中。突然打开手电,光照下的蚯蚓“惊慌失措”,四处乱爬,一会儿便全跑到被遮盖的阴暗处了。这说明 。蚯蚓上述趋利避害的反应属于 行为。 (5)假若你接受了调查某农田蚯蚓种群密度(单位:条/m。)的任务(已知农田的面积),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取样调查法。此种方法极易出现误差,为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应当 。 (6)蚯蚓很可能成为处理城市垃圾的明星,利用生活垃圾饲养蚯蚓,收获的蚯蚓可成为养殖业必需的高质量蛋白饲料。上述垃圾处理模式的优点是: 。 (7)若从生活垃圾(有机物)到蚯蚓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产出1吨蚯蚓大约可消纳 吨生活垃圾。 18. 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重要的过敏源。下图示我区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 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这种优势是通过 过程而实现的。 (3)请在右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2分) (4)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指 所发生的反应。 (5)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 。 参考答案 1.D2.(2用蒸馏水稀释乙烯利溶液,配置成4种浓度(要求在0~100mg·L-1、100~200mg·L-1、200~300mg·L-1三个区间各至少取一种浓度)。 (3)取等量上述各浓度乙烯利溶液,用喷壶分别喷洒各组黄瓜幼苗一次。 (4)各组雌花数(或各组每株平均雌花数) 实验结果预测:如配置的浓度为0、50、150、250mg·L-1,折线图为  (要求在横坐标上注明上述(2)配置的浓度) 3.(1)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 组织分化 ②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叶片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放 置一段时间后,检测a组 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 和b组涂抹蒸馏水部位的 放射性强度。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4.(1)分裂间 DNA复制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生长旺盛 降低 (3)抑制 B点 赤霉素降低了细胞壁上Ca2+的浓度 5.(1)生长受抑制 生长 生长 生长受抑制 (2)顶芽生长抑制侧芽的生长 (3)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6.(1)黑暗期的长短 ①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短于16h,而是每天长于8h的黑暗。或②苍耳开花不仅需要每天短于16h的光照,还需要长于8h的黑暗。 注:答出以上两条之一即可。(2)是(或不是) 因为图17所示实验表明,决定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而不是光照期的长短 注:本小题的作答必须与(1)的修正观点保持逻辑关系,否则不得分。 (3) (4)①选择长势相同的植株 ②水肥等其它培养条件相同 ③进行重复实(要求答出两点) 7.D8.B9. (1)①如图 ②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增长趋势 (2)2 500个 10. (3)①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增长的影响 ②曲线如下图所示 11.A12.A13.D14.A15.B 16.实验材料:分解 探究过程:(1)①取样器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②地形 环境(2)塑料袋 时间 地点 (3)吸虫器 (4)①动物图谱②镊子或吸管吸收小动物→放载玻片→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5)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17 (1)纸盒的遮光部分(2)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观察记录(“观察”与“记录”合并给分,仅答一点不得分)(4)蚯蚓能感受到光的刺激,并作出相应的(背向)趋性反应 先天性(答“本能”不得分) 注:“蚯蚓能感受到学的刺激”为该空的得分点。 (5)逐一计数农田蚯蚓的总数是困难的 随机取样 (6)既减少了污染,又产生经济效益(答对上述两点方可得分) (7)5~10 18. (1)样方法(取样调查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的平均值 (2)共同的资源和空间(答案不全不得分) 生存斗争 (3)豚草和灰绿藜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见图2)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 注:“物质”可以写成“抗原”(5)选择本地物种 实验四.实验探究与研究性实验 1.用给出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请回答问题: Ⅰ.高温能使唾液淀粉酶失活,那么,高温能否使甲状腺激素失活呢? 实验材料用具:发育状况相同的蝌蚪15只;饲料甲——普通饲料;饲料乙——含适量 甲状腺激素的饲料;饲料丙——含适量100℃热水处理过的甲状腺激 素的饲料;池塘水;大小和其他条件相同的玻璃缸三只。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实验步骤: (1)取三只玻璃缸,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池塘水。 (2)将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1、2、3号玻璃缸中,把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若已知高温能使甲状腺激素失活,材料用具同上,请设计实验予以证明。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是否与上述实验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作用,请你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等。 ②方法与步骤: A.将实验鼠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甲、乙两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它们的 。 B.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喂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喂 ,饲养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结果。 ③结果预测: A.步骤的测定结果: 。 B.步骤的测定结果: 。 3. 为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1)取两只年龄和生理状况一致的成年小白鼠,一只为雄性,一只为雌性,分别标记为甲 组、乙组,并测定体温; (2)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鼠的下丘脑,乙组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3)把甲组鼠置于10℃环境中,乙组鼠置于30℃环境中作为对照; (4)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1)若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2)若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提出改进意见: 。 (2)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以下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组鼠生理状况的是 ` ____ ;符合乙组鼠生理状况的是 _ 。  (3)请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小白鼠体温的表格。 1.Ⅰ探究高温能否使甲状腺激素失活 实验步骤:(3)每天同时向1、2、3号玻璃缸中分别投入等量的饲料甲、乙、丙。 (4)观察三只玻璃缸中蝌蚪的发育状况。 预期结果:2号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1、3号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 2号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3号与2号发育相同或慢于2号快于1号。 Ⅱ. 实验步骤:相同 实验结果:用饲料乙饲喂的蝌蚪发育最快,用饲料甲和丙饲喂的蝌蚪发育状况相似。 2. (1)增强 抑制性腺的活动,严重者会导致性腺的萎缩(2)升高 产热 呆小症 (3)协同 (4)②耗氧量 等量的蒸馏水③甲、乙组耗氧量相近 甲组耗氧量大于乙组 3. (1) A. 应增加两组小白鼠的数量,避免偶然因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实验 失败;B. 甲乙两组小白鼠的性别应一样;C. 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BD AC (3)表格设计: 测定次数(或时间) 1 2 3 4 5 6 7  甲组平均体温         乙组平均体温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