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合气万物有生”“腐草为萤”和“蝉固朽木所化也”这些说法与下列哪位科学家所支持的生物学观点一致(  ) A.雷迪           B.尼达姆 C.斯巴兰扎尼 D.巴斯德 解析:选B。“天地合气万物有生”“腐草为萤”和“蝉固朽木所化也”等说法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得出的低等生物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这叫做自然发生说或自生论。在给出的四位科学家中雷迪首先通过观察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实验,斯巴兰扎尼也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说”,而巴斯德最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证明“自然发生说”是错误的。只有尼达姆是这一论点的支持者。 2.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中,由于烧瓶中缺乏足够的空气,因而不能否定“自然发生说”。巴斯德是如何解决的(  ) A.将装有酵母菌浸液的瓶子消毒后带到阿尔卑斯山的山顶,暴露后密封 B.将装有酵母菌浸液的瓶子消毒,把玻璃瓶颈拉成鹅颈状弯曲 C.将烧瓶长时间煮沸加热 D.将烧瓶消毒后不密封 解析:选B。巴斯德把玻璃瓶颈拉成鹅颈状弯曲,解决了防止微生物污染肉汤和瓶内没有空气的问题。 3.下列为4种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其中属于眼虫的是(  )  解析:选C。A是变形虫,B是衣藻,C是眼虫,D为草履虫。 4.某研究人员通过做实验绘制了环境pH对酵母菌繁殖速度的影响曲线,该绘制曲线行为在实验技能中叫做(  ) A.观察和测量       B.实验设计 C.安全实验 D.收集和分析数据 解析:选D。把分类、观察或测量得到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的过程称为数据收集。 5.为了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农药,必须将土壤分为两等份,装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一个高温灭菌,一个不做处理,造成一个容器的土壤中无活的微生物,一个容器的土壤中有活的微生物。“一个高温灭菌,一个不做处理”,此处遵循的原则是(  ) A.设置对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平行重复原则 D.等量性原则 解析:选A。在这个实验中,一个高温灭菌,一个不做处理,造成一个容器的土壤中无活的微生物,一个容器的土壤中有活的微生物,然后进行实验,这就是设置对照原则。 6.下表是某校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人工孵化蛙卵的实验记录表(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等量的水,孵化时间相同)。 项目 组别   水源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 孵出蝌蚪数  A 池塘水 500 22~25 250 245  B 自来水 500 13 250 136   利用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要探究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对表格内容作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探究水源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对表格内容作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探究水量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对表格内容作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分析本题中涉及的实验因素有:水源、水量、水温、蛙卵数,然后分析存在的自变量有:水源和水温,最后根据题中设问确定单一变量,推断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 答案:(1)选取相同的水源(池塘水或自来水) (2)控制相同且适宜的水温(22~25 ℃) (3)选取不同的水量(如500 mL、300 mL),控制相同且适宜的水温,选择相同的水源(池塘水或自来水)  1.挑战自然发生说的著名实验中,都注意遵循的原则是(  ) A.对照原则 B.单因子与并列因子原则 C.变量原则 D.平行重复原则 解析:选A。注意比较几位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著名实验的共性。 2.(2012·河南信阳高一检测)雷迪通过实验回答了“蛆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实验中他考察的变量是(  ) A.腐肉上是否有苍蝇 B.腐肉上是否有蛆 C.苍蝇是否与肉接触 D.蛆是否与肉接触 解析:选C。雷迪的实验就是一块肉不接触苍蝇,一块肉接触苍蝇,结果与苍蝇接触的肉上出现了蛆,不与苍蝇接触的肉上不出现蛆,这两组实验的不同是苍蝇是否与肉接触。 3.巴斯德挑战“自然发生说”的实验属于(  ) A.模拟实验 B.验证性实验 C.探究性实验 D.对照实验 解析:选C。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 4.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实验加以解决,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  ) A.单一变量原则 B.等量原则 C.对照原则 D.ABC三项均是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①单一变量原则,即在一次实验中只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②等量原则,即变量等条件必须等量,如实验中实验组、对照组的用材必须相同;③对照原则,使结果准确可靠。 5.(原创题)下列有关池塘水中生命世界观察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要制作池塘水临时玻片标本,然后再观察 B.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C.观察时视野要求较明亮,否则看不到池水中的微小生物 D.变形虫、草履虫、眼虫和衣藻是池塘水中比较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解析:选C。观察的对象为变形虫、草履虫、眼虫和衣藻等单细胞生物,其中的变形虫等身体透明度较高,必须在较暗的视野下才能看清楚。 6.下列有关实验安全守则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将化学药品倒入水槽中,并立即冲刷干净 B.加热的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或他人 C.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最好穿戴实验外套和实验围裙 D.手术刀、解剖针等实验锐器用完后要放在规定的位置,以防伤人 解析:选A。不要随意把化学药品倒进水槽。 7.人们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以反映出生物学现象所渗透的规律性本质,通常对测量及其结果的处理要求是(  ) A.随机测量、取中间值 B.随机测量、取平均值 C.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D.测量多次、取中间值 解析:选C。测量应力求准确,因而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8.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 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 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相同 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解析:选D。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即变化的因素。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做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最后的实验结果差异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 9.雷迪通过实验证明了蛆通过生殖而来。下面关于雷迪实验技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肉块进行了高温灭菌处理 B.让苍蝇和一块肉接触,同时隔断另一块肉与苍蝇的接触 C.设计了对照实验 D.不同实验对象组除了是否和苍蝇接触外,其余的处理是相同的 解析:选A。雷迪的实验证明蛆是通过生殖而来,与灭不灭菌没关系。其技巧在于进行对照实验并引入单一变量,这样不同对象组的差别就是单一变量的结果。B项和C项是对“对照实验”的解释,D项是对“单一变量”的解释。 10.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甲、乙、丙3种离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都有影响。下表列出的5种培养液中,甲、乙、丙3种离子的浓度(单位:mmol/L)不同。为了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的两种培养液是(  ) 培养液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甲离子 20 30 50 30 40  乙离子 55 45 60 45 55  丙离子 10 15 20 25 25   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要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则实验变量应为丙离子浓度。为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甲、乙离子的浓度必须相等。 11.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实验前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B.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判断 C.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 解析:选B。科学探究中步骤一般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果→分析结论,而提出问题是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设计实验。而假设只是一种推理,不一定正确,所以要用实验来验证。 12.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切开的梨放的时间长了,切面会变成褐色,因为梨的果肉中铁成分很高,一旦与空气接触,铁和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形成一种褐色物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置于盐水中的梨切面 不变色  置于空气中的梨切面 变色   A.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梨变色是否与空气有关 B.该实验能证明空气中的氧气使梨切面变色 C.这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有无NaCl D.该实验与梨切面置于两条件下的时间长短无关 解析:选A。该实验主要探究梨切面的变色是否与空气有关,单一实验变量为氧气。在此实验中,除氧气为变量外,NaCl的有无也是一个变量,所以该实验无法证明氧气使梨切面变色。反应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 13.(2012·江苏南京高一检测)斯巴兰扎尼设计了一组实验否定“自然发生说”,下图是斯巴兰扎尼的实验过程,请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遵循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原则。 (2)该实验有________组对照,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结果与斯巴兰扎尼的假设________(一致、不一致),分析该实验结果,斯巴兰扎尼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们都赞成斯巴兰扎尼的观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斯巴兰扎尼怀疑尼达姆实验方法的有效性。他认为,很可能的是,短时间的煮沸未能杀灭全部的微生物,软木塞本身携带有微生物或者软木塞在用粘胶剂加封后,仍不可能阻止外来微生物进入。通过D组实验说明烧瓶密闭且加热时间足够长,肉汤不被污染,其余加热时间不够长或者不密闭均被污染。根据斯巴兰扎尼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生命不会自然发生,但是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也有不足之处,如烧瓶中缺乏足够的空气,因而不能否定“自然发生说”。 答案:(1)微生物是通过软木塞进入烧瓶的而不是自然发生的,如果密闭且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微生物不会自然发生 单一变量 对照 (2)4 A、B,A、C,C、D,B、D (3)D组烧瓶密闭且加热时间足够长,肉汤不被污染,其余加热时间不够长或者不密闭均被污染 (4)一致 生命不会自然发生 (5)不赞同,因为密闭的烧瓶缺乏足够的空气 14.小王发现黑暗中生长的大豆幼苗比阳光下生长的大豆幼苗高得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豆种子(200粒)、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范围0~10000 Lux,温度、湿度等均可自行设定)、培养皿、直尺等。 (1)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自然现象设计实验方案及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科学原则,所以至少分三组,且有黑暗作为对照,每组必须有一定的种子数量,且数量相等。预测实验结果要根据题中所给的自然现象,即黑暗中生长的大豆幼苗比阳光下生长的大豆幼苗高得多,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实验方案: ①实验材料:选出180粒大小一致的种子,分成6组,每组30粒,在培养皿中培养。 ②培养条件:光照强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 Lux ,温度25 ℃,培养一周。 ③测定指标:用直尺测量植株高度,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注:要求至少分为三组(三个处理),每组有一定的种子数量,光照强度必须有0 Lux(黑暗) (2)实验结果预测:随光照强度增加,植株高度下降 15.(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夏天,做熟的食品很快就会腐败变质,俗称“变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做熟的食品里生出了细菌。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食品自然产生的,还是来自于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巴斯德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里,然后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弯曲细长的形状,把乙瓶的瓶口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瓶内的肉汤。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而甲瓶尽管 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4年后,瓶内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后来,他又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怎样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呢?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永远不会自然生出细菌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 注:实验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1)材料中所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设计了对照实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为何要再次煮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研究的单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得出的科学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认真分析巴斯德的实验,其对照的安排是甲瓶拉成鹅颈弯曲细长的形状,乙瓶的瓶口敞开,两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细菌是否来自空气。对肉汤煮沸1小时,就是排除细菌可能来自食物的这一因素。 答案:(1)熟食变馊 (2)熟食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3)设计了,甲瓶拉成鹅颈弯曲细长的形状,乙瓶的瓶口敞开 (4)再次煮沸会杀死肉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自食物的这一因素 (5)细菌是否来自空气 (6)使肉汤腐败变质的细菌来自空气 记忆卡片 1.挑战“自然发生说”实验有: (1)雷迪的实验——自然发生还未证实。 (2)尼达姆的实验——微生物的确能自然发生。 (3)巴斯德的实验——证明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2.科学实验的方法是: 观察——测量——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安全实验。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