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的是(  ) ①骨髓 ②扁桃体 ③淋巴细胞 ④抗体 ⑤红细胞 ⑥巨噬细胞 ⑦抗原 A.①③④⑤        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C。人体第三道防线也就是特异性免疫,其结构基础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题干中①骨髓、②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③淋巴细胞、⑥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④抗体属于免疫分子。抗原是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 2.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多选)(  ) A.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体液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C.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病菌繁殖 D.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抵抗病毒感染 解析:选BC。体液免疫反应中,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或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A项为非特异性免疫,D项为细胞免疫。 3.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  ) A.(效应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细胞因子消灭 B.(效应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解析:选D。由于病菌侵入到细胞内部,抗体无法发挥免疫效应,这时需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这样病菌就失去了寄生的基础而被暴露出来,然后再通过抗体的作用将病菌消灭掉。 4.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HIV是一种RNA病毒,在人体中潜伏期比较长 B.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C.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D.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能够侵入T细胞 解析:选B。公认的HIV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传播;②血液传播;③母婴传播。HIV不会通过空气、饮食(水)传播,不会通过公共场所的一般性日常接触(如握手、公共场所的坐椅、马桶、浴缸等)传播,不会通过纸币、硬币、票证及蚊蝇叮咬而传播,游泳池也不会传播。 5.下列生物或结构中,即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又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  ) ①细菌 ②病毒 ③花粉 ④癌细胞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细菌、病毒、花粉、癌细胞都可以成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与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6.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 A.灭活抗原 B.抗体 C.抗生素 D.抗病毒药物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_______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是_______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_______细胞。 (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_______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 A.乙肝 B.流感 C.艾滋病 D.红斑狼疮 解析:(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时间长,产生的抗体数量少,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2)采取免疫接种(向人体注射灭活抗原),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当人体受到相同抗原感染时,能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3)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4)抗体的结构不同是由氨基酸的序列不同造成的。(5)、(6)见答案。 答案:(1)C (2)A (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 (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 (5)巨噬细胞 效应T 效应B (6)自身免疫 D  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选D。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称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及体液中的吞噬细胞与杀菌物质构成的第二道防线。而在后天获得的,只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称特异性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等进行的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下列关于人体对禽流感的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人体可通过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抵抗禽流感病毒 B.体液免疫通过抗体对禽流感病毒起防御作用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D.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功能 解析:选BD。抗体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对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只有通过细胞免疫使之释放到体液中,抗体才能发挥作用。 3.当人体内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过低时,可能导致(  ) A.药物及食物的过敏 B.类风湿性关节炎 C.肝炎 D.恶性肿瘤 解析:选D。人体内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过低,会导致癌细胞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导致恶性肿瘤。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功能过高导致的,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4.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解析:选A。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类,两类免疫过程中大都有T淋巴细胞参与,而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所以先天性无胸腺的裸鼠会丧失全部细胞免疫能力和大部分体液免疫能力,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对异体组织也无免疫排斥反应,因此人类癌细胞也可以在其体内增殖。 5.(2012·河南信阳高二检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 B.艾滋病可通过握手传染 C.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淋巴细胞,使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艾滋病患者的根本病因是病原菌感染,可通过母婴传播 解析:选C。艾滋病是由HIV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而导致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引发的。 6.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下列对免疫产生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多选)(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C.二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结果 D.二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结果 解析:选BD。从图中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产生免疫反应的,但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的曲线变化分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7.(2012·盐城高二统考)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细胞首先会作出反应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D。据图可知,由c细胞分泌抗体可知c细胞为浆(效应B)细胞。而浆(效应B)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则可确定细胞b为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形成浆(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d为记忆细胞,a细胞在整个免疫过程中起呈递抗原的作用,因此细胞a为T淋巴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首先作出反应的是记忆细胞。 8.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解析:选C。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属于自身免疫病。 9.儿童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有的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疫是(  ) 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特异性自然免疫 D.特异性人工免疫 解析:选C。特异性免疫是指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感染或预防接种等,受到有关病原体的刺激而产生的防御功能。人患过传染病以后获得的免疫叫自然免疫。人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并非天生就有,是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而获得的,因此是特异性自然免疫。 10.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导致其他病原体乘虚而入;在HIV侵入人体后的潜伏期内,由于免疫系统的作用,暂时不会发病,但这时HIV的繁殖速度已非常快;根据资料分析,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的仅仅是HIV感染者中的一小部分。 11.(2012·徐州高二统考)下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选A。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人的个体差异,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二是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三是加强和提高人体中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1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选D。细胞免疫过程的效应阶段,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并激活其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将抗原释放出来。然后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沉淀或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所消灭,所以本题中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效应T细胞。 13.(2012·宿迁高二统考)下列简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据图回答:  (1)上图中Ⅰ表示________。 (2)②过程表示巨噬细胞对抗原进行________________并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③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免疫的机体,再次遭遇同种病毒入侵时,其免疫过程主要是________(填图中数字)。 解析: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Ⅰ能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或效应B细胞,即③过程,因此Ⅰ表示记忆细胞。②过程表示巨噬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并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在众多类型的免疫细胞中,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若同种病毒再次侵入机体,其二次免疫过程主要为①→③→⑤。 答案:(1)记忆细胞 (2)识别、摄取和处理 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3)吞噬细胞 (4)①→③→⑤ 14.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图1 实验一流程示意图  图2 实验一结果图 图中箭头表示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时间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组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________,说明血清中的________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________,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________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________。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故B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2)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由图2中注射血清的Ⅱ、Ⅳ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同(活细菌数量增加较快)这一信息可推知:相应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中细菌的繁殖。注射A组小鼠T细胞的Ⅰ组脾脏中活细菌数量基本不增加,说明相应T细胞对细菌X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即细菌X为胞内寄生菌。(3)图2显示,在感染一天后注射T细胞或血清,即感染时间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1天。(4)由图3中三曲线对比可知:活化巨噬细胞可有效杀伤细菌X。(5)要证明活化T细胞释放了某种活化巨噬细胞的物质,需以某种物质(存在于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为实验变量,以体内无活化T细胞的B组鼠的巨噬细胞为材料,以对细菌X的杀伤力为观察指标设计对照实验。 答案:(1)对照 (2)相同 抗体 无明显变化 抑制 细胞内 (3)细菌X 前1 (4)活化巨噬 (5)a、d、f (6)小鼠抗细菌X的免疫应答 15.(创新探究题)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 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 解析: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如活鸡胚、培养的动物细胞等)进行培养;在制备疫苗时,有两点要求:第一,疫苗进入动物体后,不能引起动物患病;第二,能刺激动物体,使其产生抗体。这就意味着制备疫苗时,必须使其核酸失活(或不要其核酸),丧失感染能力,但不能使蛋白质失活,使其保持抗原的特点。病毒进入动物体后,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被消灭。 答案:(1)活细胞 抗原决定簇 (2)①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的病毒 ③低 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