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末 综 合 检 测 (四)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选A。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即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②越小,说明分解者越少,那么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呼吸消耗量仅是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不能用③表示消费者同化作用大小;从柱形图看不出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之间的精确关系。 2.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单向流动的,且逐级递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蓝藻是N、P含量过多导致的。 3.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解析:选C。“多吃素食、少吃肉食”能节约粮食,其生态学原理在于降低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水平,从而节约更多的粮食。故正确答案为C。 4.下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子图解,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水、CO2、矿质营养外还有温度等 B.对于所有生态系统的植物来说,水都是它们固定太阳能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总生产量的10%~20% 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后植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 解析:选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水和CO2是其原料,光是其能量来源,矿质营养是构成叶绿体、各种酶等必需的,而光合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所以水是所有陆生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重要限制因素,但对水生植物而言,由于它们生活在水环境中,所以对它们而言,水不是其限制因素;总生产量是指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由于呼吸消耗、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等原因,故前一营养级的总生产量只有很少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其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的营养是指绿色植物吸收的矿质营养,而物质是可以循环的,故主要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被分解者分解后植物再利用的无机营养。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群落的丰富度有关,群落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靠生态系统内部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选C。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 7.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9.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 1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 B.导致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体内能量之和 解析:选AD。由于人工鱼塘的食物和能量主要来源于人工投放的饲料,所以消费者的同化量往往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不是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之和。 11.有关氮循环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析:选D。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固氮作用、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有固氮微生物(其中有固氮的蓝藻,是生产者,固氮的细菌如根瘤菌,它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可以认为是消费者)、分解有机物产生氨的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生产者)、反硝化细菌(分解者)等。 12.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选C。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林中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 14.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A.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信息传递无关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较少 D.沼气池的构建和植树造林,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选AB。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信息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新型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提高它们的利用率。沼气池的构建和植树造林除了能为人类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产品外,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流动主要以CO2形式进行,F→B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解析:选C。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所以在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流动;由图示知C是大气中的CO2,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E、F是消费者,食物链是A→D→E→F,当E数量大量减少时,D会因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F会因食物不足而数量下降;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 16.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选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 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  )  A.此生态系统中有9条食物链 B.能量沿食物链甲→丙→己→庚流动,庚获得的能量最多 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D.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解析:选AB。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一般来说,与食物链戊→己→庚相比,食物链甲→丙→己→庚中,庚获得的能量较少;辛种群食物来源途径较多,因此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食物链甲→乙→辛和甲→乙→丁→辛,可知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18.某水域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表,由此可见,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是(  ) 种群 A B C D E  DDT浓度(ppm) 0.005 2.0 1.5 25.5 0.04    解析:选C。五种生物种群中DDT的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A—E—C—B—D,其中C与B的浓度虽然不同,但相差很小,所以可以确定C、B属于同一营养级。据此,可以写出这五种生物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1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图中共含有八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选AD。考查食物网的分析。此食物网中有八条食物链。叶状虫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桉树和合欢树。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 20.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植物昆虫鸟 A.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昆虫,次级消费者只有鸟 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5A D.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类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必有M>m1+m2 解析:选CD。由图可知该食物网有两条食物链:①植物→鸟,②植物→昆虫→鸟。昆虫处在第二营养级,鸟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故A与B项错误;若鸟类能量增加A时,由题意①中消耗植物的能量为0.5A÷10%=5A,②中消耗植物的能量为0.5A÷10%÷10%=50A,即共需生产者提供5A+50A=55A的能量,故C项正确;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M是该系统所获得的总能量,则必有M>m1+m2,故D项正确。 2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分类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为依据来划分的,物理信息是通过物理因素、物理过程来传递的,如光、声、温度、磁力等;传递化学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来传递和表达的,题干中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很明显属于化学信息。鸟发现天敌后,做出了很夸张的动作,强调的是特殊行为,所以属于行为信息。 23.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能根据环境信息的不断变化,调整自身的生活和行为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物体的任何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选D。生物能根据环境信息的不断变化调整自身的生活和行为。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昆虫之间性外激素的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捕食信息。生物体的任何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也存在信息传递,但不是所有代谢活动都需要信息传递。 24.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选C。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  2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解析:选C。题中已给出了树、昆虫、鸟三者间的数量“金字塔”,旨在考查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与能量金字塔的关系。从题图可知,依照个体数量统计,树的数目最少,而昆虫的数目最多,但是若按能量流动关系分析,三者间能构成的食物链是:树→昆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若用方框的大小表示能量的话,框的大小应沿食物链由大到小排列,出现了与数字金字塔不同的形状。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共有食物链________条,鹰与狐狸的关系是________。 (2)E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分别表示流入牲畜、昆虫、鼠的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3)假如鹰的食物1/4来自食虫鸟,1/2来自鼠、1/4来自狐狸,且该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如果鹰的能量增加100 kJ,那么来自牧草的能量为________kJ。 (4)为保护牧草,牧民开展了灭鼠运动,在调查鼠群密度时应采取何种方法________。由于干旱导致牧草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有4条食物链,鹰与狐狸的关系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占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的比例,即(E1+E2+E3)/E;如果鹰的能量增加100 kJ,则来自食虫鸟和狐狸的能量都是25 kJ,来自鼠的能量为50 kJ,按食物链的营养关系和传递效率可推知来自牧草的能量为15000 kJ;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1)4 捕食和竞争 (2)(E1+E2+E3)/E (3)15000 (4)标志重捕法 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27.(13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1)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释放CO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的。 (2)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量等于释放量时,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释放量大大超过碳吸收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中,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蓝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糖类(有机物),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 答案:(1)光合 呼吸 (2)A 碳的吸收量等于碳的释放量 (3)碳平衡 CO2浓度 (4)光反应 有机物 28.(12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下表列出三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所占面积比、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现存量以及被食量。 生态系 统类型 面积比 净生产量 (109吨/年) 现存量 (109吨) 被食量 (109吨/年)  热带雨林 1 37.4 765.0 2.6  荒漠 0.9 13.5 60.0 2.0  海洋 21.1 55.0 4.0 20.2  (1)热带雨林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 (2)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则是________。 (3)据表资料,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这是因为(  ) A.生产者被食量按此顺序增大 B.环境温度按此顺序降低 C.叶绿素含量按此顺序减少 D.太阳光利用率按此顺序增大 (4)据表分析,热带雨林的现存量最大,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如下图,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生产者,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不同,因此,生产者的类群也不相同,热带雨林的生产者主要是常绿乔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主要生态因子不同,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是矿质营养。 答案:(1)常绿乔木 浮游植物 (2)温度和雨量 矿质营养 (3)C (4)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被食量远大于热带雨林 (5)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29.(13分)如果图一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一中的________等过程。 (3)图二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的能量。B比A的能量少,原因是除了图二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与图一过程④的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 (5)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狼(是该生态系统没有的生物种类)引入该生态系统,狼的数量变化情况请用曲线表示在坐标图上。(纵坐标上的点表示狼的起始数量)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是有机物,无机环境中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是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及化学燃料的燃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CO2 (2)光合 ③④⑤ (3)一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异养型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6)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见下图。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