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人口素质高 ③人口农村化 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 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选B。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大,还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3.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多选)(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人口众多没有直接关系 解析:选CD。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因而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土地,因而就会使人口增多;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这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4.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不包括(  ) A.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 B.森林吸收CO2放出O2 C.生活垃圾、汽车排放尾气 D.工业排放的“三废” 解析:选B。森林吸收CO2放出O2对于缓解“温室效应”等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不是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 5.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解析:选A。“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的增加所致。浮游植物死亡,会加剧温室效应,因为这些大量死亡的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无法被它们吸收利用。同时,海洋表层的需氧微生物因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而急剧增加,有机质被分解,又释放出大量的CO2,同时还消耗大量的O2,从而使大气中CO2量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 6.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限制》一书,报道了某些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境遇”问题。模拟以1900年到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以及工业污染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曲线各表示哪些数值变化: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预测认为,如果世界各地的各种物理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治理没有重大改变,那么2002年以后,人口、资源、工业生产、污染将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4条曲线中最易判断的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被开采利用的越来越多,所剩下的将越来越少,即对应曲线①。随着工业产量增加,环境污染逐渐增强,所以工业污染对应曲线③。“民以食为天”,人口的增长,依赖于粮食的增长,所以粮食先增加,人口随粮食的增加而增加,粮食对应曲线②,人口数值对应曲线④。(2)据图分析,人口迅速增长后,会迅速下降;资源、工业生产等都呈下降趋势,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3)要使人类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当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答案:(1)自然资源 粮食 工业污染 人口 (2)人口迅速增加后又迅速出现下降,资源下降,工业生产先呈现增长趋势后下降,污染日趋严重 (3)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1.(2012·河南周口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为老龄化严重 B.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 C.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发达国家 D.中国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解析:选D。中国城市化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人口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通过计划生育降到较低水平。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B.人口增长,生活排污量增大,易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C.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造成的污染更严重 D.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人口增长在某种意义上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引起或加重环境问题,但只要人的意识和素质提高,生产发展就会减缓人口增多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不能说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顶峰,作出这个预测的依据是(  ) A.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 B.出生率与死亡率比例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 解析:选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4.解决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多选)(  ) A.杜绝人口出生 B.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C.通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D.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选BCD。解决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增长速度;通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5.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都在21~35岁,如果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的比35岁以上年龄段快,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有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  ) 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B.出生率上升,人口数量上升 C.出生率上升,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解析:选B。由于该国家生育年龄段人口增长比35岁年龄段增长快,说明该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人口数量将上升。 6.(2012·常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较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较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解析:选A。人口增长要满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人均耕地减少,需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耕地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粮食减产,继续开垦土地,形成恶性循环。 7.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共组织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淡水资源的危机将日趋严重 D.促进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解析:选D。人口增长过快会破坏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8.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84亿吨,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解析:选B。粮食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只有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 9.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制冷剂 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D.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解析:选A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的SO2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10.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解析:选D。潮汐是因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及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由于缺乏碘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所以④⑧与环境污染无关。水俣病为环境中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导致缺氧,致使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1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生殖年龄和个体数的差异造成的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其他种群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展等变化。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对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12.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减少赤潮或水华的发生(  ) A.大力推广无磷洗衣粉 B.城镇居民改燃煤为燃气 C.节约使用化肥 D.实现居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解析:选B。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含量过多造成的,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淡水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有生活污水的超标排放和化肥的使用。 13.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50~197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出生的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人口政策得力,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世界范围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可以发现,1950~1975年,曲线的斜率增大,因此该时间段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上升,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增加人口比较多。人口增长引起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等。 答案:(1)上升 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人口基数大,低增长率高增长量 (3)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14.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人类对环境过量索取给环境造成的影响。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的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最终表现为图中的c曲线所示的变化。(2)a和b两条曲线分别为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生物圈这个环境空间与资源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a、b两曲线的区别就是“S”型曲线与“J”型曲线增长的区别;在K/2时环境阻力最小,故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3)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a,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时(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人类获得的能量将由a/55变为a/28,则是原来的55/28=1.96倍。 (4)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例如,若20岁生育,100年能繁殖5代,而25岁生育,100年只繁殖4代,我国人口基数大,少生一代,新出生人口就会有明显减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个体数。两个措施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15.(创新探究题)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林全部砍倒留在原地。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林砍倒前升高近40%。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以N2、NO和________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气中的N2通过生物固氮、闪电固氮和工业固氮三条途径进入生物群落。而森林群落无肥料的施入,故大气中的N2进入森林群落的途径有生物固氮和闪电固氮两条途径。 (2)植物和微生物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NO、NH等含氮无机物。进入细胞内的氮主要用于合成含氮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 (3)因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如12月~5月植物对硝酸盐吸收量较少),故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变化。 (4)2号山谷溪水中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说明硝酸盐来源增多(即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而硝酸盐的去路(即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丧失。 (5)由题意知:NO导致C—G变为U—G,只有发生碱基替换的DNA链经两次复制后能产生碱基对新类型,即T—A、U—A。 (6)通过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可将NO还原成N2返回大气,也可以通过雨水冲刷由河流带出森林群落。 答案:(1)生物固氮、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NH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和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