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末 综 合 检 测(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选D。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故D错误。 2.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 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解析:选C。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髓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3.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解析:选D。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A正确,D错误;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故下丘脑可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选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物质乙属于抗原。 5.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选A。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而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故A正确。 6.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 解析:选D。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浆细胞(效应B细胞)。 7.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效应T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解析:选AD。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稳态。人体的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当乳酸进入①血浆中时,因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其中乳酸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达到了调节pH平衡的目的。 8.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体温的恒定依赖于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 C.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小部分变成热能散失,造成能量的浪费 D.人体的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 解析:选C。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部分,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使产热和散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产热过程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变成热量散失,少部分形成ATP。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 9.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C。血液中存在许多对对酸碱度起重要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10.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选B。免疫细胞的来源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场所不同形成的淋巴细胞不同。造血干细胞转移至胸腺,则发育分化形成T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分化形成B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胸腺切除后,T细胞不能产生,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仅保留部分体液免疫。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后,机体的一切免疫功能均丧失,即使再输入造血干细胞,因缺乏分化的场所不能形成B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 1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 解析:选D。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乱捕滥猎、乱采滥伐,以及对其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不会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 12.福建宁德地区在全区沿海乡镇大面积推广引种大米草7年后,使东吾洋这个以水产业闻名全国的“蓝色宝库”惨遭祸害,仅水产业每年损失就达1000万以上,尽管宁德地区采用了人工割除、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大米草,但收效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污染和破坏 B.外来物种入侵 C.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丧失 D.自然灾害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及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大面积推广引种大米草7年后,宁德渔业损失巨大。其次需了解人工防治和化学防治收效甚微。 1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选C。本题属于识记水平的试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点。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为美化城市环境和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若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和引入水葫芦的天敌到我国,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影响到当地物种的生存,故A、D两项错误;(2)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可杀死部分危害草原的黄鼠。若全部杀死黄鼠,会使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剧草场沙漠化,故B项错误;(3)东北虎是濒临绝灭的物种,若将其迁入动物园,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将有利于东北虎生存,故C项正确。 14.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15.饮食较咸,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下,主要通过对肾脏重吸收作用的调节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含量变化曲线依次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④③ 解析:选A。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随之上升;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逐渐下降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也随之下降。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保钠排钾”,当饮食较咸即细胞外液中的钠含量上升时,血浆中的醛固酮含量降低;反之,则上升。 16.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解析:选B。内环境稳态失调即为超出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为一种病态或不正常状态。A项是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目的是为了增加产热,属于机体的正常调节;C项是机体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对入侵机体的抗原进行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D项指人在缺水环境中通过激素调节来达到保水的目的,也是一种正常性的调节;B项从平原进入高原后,氧气浓度下降,造成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紊乱,出现肺水肿现象。 1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选C。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特定淋巴细胞。 18.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B.人体大量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人遇寒冷环境时,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也增加 D.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产生的抗体,能通过裂解靶细胞将病原体清除掉 解析:选B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血糖降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人体大量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加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均增加,协同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病毒是胞内寄生生物,通过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然后由抗体与病毒凝集成沉淀,最后经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分解。 19.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打吊针时,常配以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供水 B.白细胞的内环境可以是血浆、组织液或淋巴 C.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是各器官系统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选BD。打吊针时,常配以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从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故A项错误;白细胞运动性很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多分布于血浆、淋巴,也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故B项正确;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故C项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D项正确。 2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选A。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21.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选D。大量出汗使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增加分泌抗利尿激素,另一方面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寒冷条件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引起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兴奋,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22.如图表示某种特异性免疫细胞某时期的结构,请据图分析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抗体由图中④合成,经③通过①分泌到细胞外 B.若该细胞是效应B细胞,它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②提供能量 C.如果该细胞是效应T细胞,则释放的物质为细胞因子 D.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与过敏原结合,就会引起超敏反应 解析:选CD。图中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④是核糖体。抗体由④合成,经②通过①分泌到细胞外;若该细胞是效应B细胞,它分泌抗体的过程需要③提供能量;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与过敏原结合,引起超敏反应。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B.生物多样性是培育生物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C.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对植物的多样性是一种威胁 D.为了增加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解析:选A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遗传的多样性为培育生物新品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基因。昆虫多数以植物为食,对植物起选择作用,实现共同进化。如果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所以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 24.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作下表所示的处理。两周后,将丁的皮肤小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小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 不作任 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 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 切除 胸腺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解析:选B。器官移植出现排斥现象是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乙的处理使其机体内产生丁皮肤的抗体,故当丁的皮肤小片再次移植过来时,发生二次免疫反应,排斥更加明显;丙中切除胸腺,故不再产生T淋巴细胞,仅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故移植后最容易成活。 25.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解析:选B。据图可知,细胞1为巨噬细胞,细胞2为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1~细胞4中均含有抗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抗体基因。细胞之间的识别是根据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完成的。记忆细胞有分裂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3分)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种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________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图中②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3)图中③所示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在上述三种自身免疫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________(填数字)。有一种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填数字)。 (5)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 解析:(1)胰岛B细胞必须感受血糖浓度升高的变化才能分泌胰岛素,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后,使胰岛B细胞无法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2)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从而发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减少。(3)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不能使胰岛素发挥作用。(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②都是由胰岛素分泌减少所致,所以可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③中胰岛素分泌正常,只是因为无法与正常的受体结合或结合机会较少而引起糖尿病。(5)胰岛素的分泌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一样,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控制其分泌量。 答案:(1)胰岛B细胞 (2)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3)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 (4)①、② ③ (5)反馈调节(或负反馈调节) 27.(11分)观察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①]________,促进[②③]的________作用,调节水盐平衡,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调节。 (2)下丘脑除了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________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后,刺激感受器,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减少________的分泌。 (4)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不喝不行,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你认为此人多饮多尿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中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②③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水盐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1)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 神经—体液 (2)体温、血糖平衡 (3)抗利尿激素 (4)垂体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 28.(13分)给成年的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1)开始时的30 min内,血糖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小肠腔中的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被吸收入血液。30 min后,在较高浓度________的调节下,使血糖恢复正常。 (2)如图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两方面的差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肥胖是导致________的危险因素。 (3)在饥饿状态下,导致血糖升高的体液调节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分泌上升,胰岛素分泌量下降,促进了________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脂肪)的转化。 解析:(1)口服浓葡萄糖一段时间内,葡萄糖在小肠中通过主动运输和细胞间隙扩散被吸收进血液,血糖浓度会明显上升;而后在机体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通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使血糖浓度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 (2)对比两幅曲线图可见,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口服血糖后血糖含量没什么明显差异,但是胰岛素分泌量肥胖者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能力较弱,胰岛素浓度高而调节能力弱,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弱或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的结果,这是糖尿病的病因。 (3)在饥饿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以维持机体血糖平衡。 答案:(1)主动运输和扩散 胰岛素 (2)两者血糖浓度的变化基本相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糖尿病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激素 肝糖原 29.(13分)疫苗对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抗某种病毒的灭活病毒疫苗,研究人员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制备疫苗将纯化的某种病毒在特定的___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但要确保灭活病毒的______________不被破坏且能被免疫细胞识别。这样得到的灭活病毒即为本实验所用的疫苗。 (2)用实验动物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实验原理:通过接种疫苗,灭活病毒进入实验动物体内可刺激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 细胞并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 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为确定该疫苗的有效浓度,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疫苗。 ③分析实验结果: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 若该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________、存活率________________。 解析: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如活鸡胚、培养的动物细胞等)进行培养;在制备疫苗时,有两点要求:第一,疫苗进入动物体后,不能引起动物患病;第二,能刺激动物体,使其产生抗体。这就意味着制备疫苗时,必须使其核酸失活(或不要其核酸),丧失感染能力,但不能使蛋白质失活,使其保持抗原的特点。病毒进入动物体后,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被消灭。 答案:(1)活细胞 抗原决定簇 (2)①抗体 同种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接种病毒 疫苗(含疫苗的接种物) 不同浓度的病毒 ③低 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