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 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选A。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该模式建立主要运用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2.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解析:选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现象是只考虑自然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整体考虑,违背了整体性原理。 3.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解析:选C。由图可知,该图突出了“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区域小循环,做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4.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解析:选D。对城市环境的治理用生态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第二,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的产出;第三,采用各种手段治理污染,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 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夫多、投资大 B.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较容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由于动物一般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新陈代谢时要消耗一些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到下一营养级,所以,与粮食和蔬菜比较,要得到同质量的肉类和鸡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故肉类、鸡蛋成本就高,价格相应也高。 6.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B.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较低 C.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解析:选B。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虽然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时要考虑生物多样性问题,但其中的物种种类相对于自然系统比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即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7.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列哪一种做法更好(  ) A.选择成本低廉的树种 B.营造纯林,选择单一树种 C.选择速生、抗病的树种 D.选择多种树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选D。物种多样性原理是生态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的原理之一,必须汲取单一树种造林容易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教训。成本低廉、速生、抗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选择树种时应当考虑的,但要使生态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稳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根本性的工作。应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8.传统经济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列哪条途径是最佳选择(  ) A.恢复“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B.改变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 C.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D.走生态经济之路 解析:选D。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走生态经济之路。 9.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理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C.遵循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答案:C 10.下列措施不适合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是(  ) A.机械法整平压实土地 B.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 C.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 D.开发农田,广种农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选D。废弃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植被恢复是关键环节,因而应选择抗逆性强的树木,农作物等不适宜在此处种植。 11.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③鸟类的栖息地 ④工业用水的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2.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A.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 B.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C.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 D.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解析:选B。题中指出原因是“过度采伐”,相对应的是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13.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下述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解析:选D。天敌、水和食物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是,事实上这些年野生动物的天敌并没有增多,而缺水、缺少食物也都是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所以,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才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当然,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只是题中未列出这两条。 14.在物质循环上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选C。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物质上不能自给自足,高度依赖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还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 15.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我国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创举,例如我国甘肃陇南地区所总结的“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就属于小流域治理模式,该治理模式所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不包括(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工程学原理 C.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发展原理 解析:选A。从“九子登科”的治理模式看出,物种多样性在治理中虽然需要考虑,但并非治理的重点应用。 16.窦店村的生态工程建设(多选)(  ) A.以实施沼气工程为中心 B.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程序 C.创造了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 D.最早推出“无公害蔬菜” 解析:选ABC。窦店村的生态工程建设,既有专家指导,又有传统农业的影响和农民的创新,它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是空中楼阁。实施沼气工程是整个生态工程的中心工程,使多个生产和生活环节产生的废物充分利用,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效益好又无污染。 17.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下列哪些措施(  ) A.从现在起,严禁砍伐森林 B.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工业生产,提高综合国力 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 D.各国独立处理酸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 解析:选C。保护与人类共存的各种生物,维护生物圈物种的多样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增长以及生态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 1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选C。该生态农业系统除了茶树、猪、人和微生物外,还有农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是单向流动;生态农业系统需要从外部投入肥料、能量,才能正常运转;生态农业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利用。 19.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砍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⑧ D.①②⑤⑦⑨ 解析:选B。人类的各项生产活动要遵循生态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许多生态灾难。破坏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活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只注重发展经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20.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选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故C项错误。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选项A、B正确;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选项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1.(12分)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烧秸秆,取草木灰作农田肥料,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现在已经有一些地方利用秸秆制作沼气。请回答问题: (1)沼气的主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2)作为能源物质,沼气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间接转换而来的。 (3)在发酵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起到除臭作用,它是______________。它是如何除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烷 (2)光能 (3)硝化细菌 将NH3最终氧化成NO 22.(12分)某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市郊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了该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该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良性循环?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的实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设计的。 (3)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在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设计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可以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评价以上农业生态系统方案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良性循环。(2)该生态农业依据的原理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科学地实现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的充分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沼气池中存在的生物主要是厌氧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等,多数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都存在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所以设计生态系统时,应根据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地增加生物种类,以达到提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目的。(5)评价一个生态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食物链设置是否合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能否充分被利用;②物质、能量是否充分利用;③能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④是否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达到了良性循环,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核糖体 (4)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生物种类 (5)通过延长食物链,科学地利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能量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使能量朝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流动;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23.(12分)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自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牛棚内的牛和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O2扩散进入牛棚,秸秆的成分是纤维素,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发酵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才能够被蔬菜吸收。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中,因生物呼吸作用产热使牛棚内温度较高,牛维持体温消耗能量少,用于生长发育能量较多,生长速率显著提高。牛棚保温所需热量来自环境中的太阳光能、发酵产热和地热,还可来自生物的呼吸产热。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冬季生态型养殖模式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答案:(1)二氧化碳 氧气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24.(14分)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根据下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__________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被植物利用。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并能合理利用的实例。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有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土壤、阳光等)、生产者(甘蔗、桑等)、消费者(各种鱼、蚕等)、分解者(细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各类生物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建立这样的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农业,目的很明确,就是使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的渠道流动的,只有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能量才能越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才越有意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细菌)的作用很重要,蚕粪中的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了亚硝酸盐、硝酸盐,被甘蔗、桑吸收利用。对人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则取决于它的成员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故保持生态平衡有重大意义。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 能量 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短 (3)分解者 硝化细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