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2. 2011年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6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4%,创三年来新高。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温家宝总理曾引用诗句“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来回答记者提问。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 A.尚力、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 阿南看到一则连环画,内容如下:  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4.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  ) A.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5.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6. 如图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7. 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8.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1)试分别概括提炼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定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 答 案 1.D 2.B 3.A 4.B 5.D 6.D 7.B 8.A  9. (1)孟子主张先义后利,仁政治国;认为君主言利,会造成臣子百姓互相争利,最后国家不断削弱,直至君主灭亡。 荀子重利,更重义;人的命运由天命决定,国家前途由教化程度来决定;王道、霸道兼用;礼教法律并施;反对唯利是图,用权险恶。 (2)表面上存在矛盾,但这却将礼义置于与天命同等的地位。仍然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境界。 (3)孟子主张先义后利。荀子主张重利的同时更重义,荀子只是反对唯利是图。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政的同时也强调霸道和法制的有利作用。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