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9:有丝分裂过程与无丝分裂 【课标要求】细胞的无丝分裂;细胞的有丝分裂。 【考向瞭望】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着丝点与细胞两极距离的变化及分析;无丝分裂的特点及细胞举例。 【知识梳理】 一、有丝分裂 (一)分裂间期:主要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二)分裂期(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1、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4、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1、分裂前期——纺缍体的形成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而动物细胞靠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2、分裂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四)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功能 1、线粒体——供能(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分开)、复制。 2、中心体——形成纺缍体(动物、低等植物细胞)。 3、高尔基体——形成细胞板(植物细胞)。 4、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五) 重要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二、无丝分裂 (一)特点: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二)实例:蛙的红细胞的分裂。 【思考感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能均等分配? 不是均能分配,而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基础训练】 1、下列哪一种叙述可以表明动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C ) A、核糖体合成活动加强 B、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C、中心体发出星射线 D、高尔基体的数目显著增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缍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染色体的行为也有差异 B、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图像,清晰可见染色体、赤道板、细胞壁 C、蓝藻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有序排列于细胞赤道板上,末期细胞中央由高尔基体囊泡形成细胞板,之后形成新细胞壁 D、人的受精卵卵裂时,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排列于赤道板上,西瓜芽尖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细胞板 3、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后含量加倍 B、在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C、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染色单体 D、在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含染色单体 【高考模拟】 4、(2004全国卷Ⅲ)为了验证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老鼠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3H—TdR并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的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3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DNA,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细胞核(染色体)、线粒体。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高,原因是乙组中有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促进了细胞的分裂,摄取的3H—TdR比甲组多。 (3)细胞利用3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 (4)在上述实验中选用3H—TdR的原因是细胞增殖有DNA的合成,而3H—TdR是合成DNA的原料,其放射性强度可被测定。 5、(2008山东理综6)分裂期细胞的细胞质含有一种促进染色质凝集为染色体的物质。将某种动物的分裂期细胞与G1期(DNA复制前期)细胞融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C ) A、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复制 B、融合细胞DNA含量是G1期细胞的2倍 C、来自G1期细胞的染色质开始凝集 D、融合后两细胞仍按各自的细胞周期运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