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实验五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1. 用如图5-5-9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代号) (  ).  图5-5-9 A.为了平衡摩擦力,实验中可以将长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使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自由下滑时能保持匀速运动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的规格要相同,拉伸的长度要一样 C.可以通过改变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D.可以通过改变小车的质量来改变拉力做功的数值 E.实验中要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F.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最大速度 G.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 解析 当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速运动时,沿长木板方向的重力的分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即在实验中可消除摩擦力的影响,A正确;由实验原理可知,B、C正确,D错误;使用打点计时器时都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E错误;橡皮筋拉力做的总功等于小车动能的增加,此动能应为小车获得的最大动能,所以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测定的是小车的最大速度,F正确、G错误. 答案 ABCF 2.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5-5-10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图5-5-10 (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关闭电源;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如图5-5-11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多个计数点A、B、C、D、E、……,可获得各计数点刻度值s,求出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则D点对应的刻度值为sD=________cm.D点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D=________m/s.  图5-5-11 (3)下表是某同学在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时得到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质量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v-v|是纸带上某两点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ΔE;F是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W是以上两点间F所做的功. 次 数 M/kg |v-v|/ (m2·s-2) Δ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90 0.210  2 0.500 1.65 0.413 0.980 0.430  3 0.500 2.40 0.600 1.470 0.630  4 1.000 2.40 1.200 2.450 1.240  5 1.000 2.84 1.420 2.940 1.470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W总是大于ΔE,其主要原因是:钩码的重力大于小车实际受到的拉力造成了误差,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接通电源 后释放小车 (2)8.15(8.12~8.18皆可) 0.54(0.54~0.5-5-都对) (3)没有平衡摩擦力 3.(2013·成都模拟)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5-5-12所示的实验装置.  图5-5-12 (1)将气垫导轨接通气泵,通过调平螺丝调整气垫导轨使之水平,检查是否调平的方法是________. (2)如图5-5-13所示,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Δd=________ cm;实验时,将橡皮条挂在滑块的挂钩上,向后拉伸一定的距离,并做好标记,以保证每次拉伸的距离恒定.现测得挂一根橡皮条时,滑块弹离橡皮条后,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为Δt,则滑块最后匀速运动的速度表达式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图5-5-13 (3)逐条增加橡皮条,记录每次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时间,并计算出对应的速度.则画出的Wv2图象应是________. 解析 (1)将滑块轻置于气垫导轨上,看其是否滑动,或者将滑块轻置于气垫导轨上,轻推滑块看是否匀速运动. (2)遮光条宽度Δd=5 mm+0.05×10 mm=5.50 mm=0.5-5-0 cm.由速度的定义得v=. (3)由动能定理得W=mv2,所以Wv2图象应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 答案 见解析 4.如图5-5-14甲所示,是某同学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 其步骤如下:  图5-5-14 a.易拉罐内盛上适量细沙,用轻绳通过滑轮连接在小车上,小车连接纸带.合理调整木板倾角,让小车沿木板匀速下滑. b.取下轻绳和易拉罐,测出易拉罐和细沙的质量m及小车质量M. c.取下细绳和易拉罐后,换一条纸带,让小车由静止释放,打出的纸带如图5-5-14乙(中间部分未画出),O为打下的第一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f,重力加速度为g. ①步骤c中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为________________. ②为验证从O →C过程中小车合外力做功与小车动能变化的关系,测出BD间的距离为x0,OC间距离为x1,则C点的速度为________.需要验证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答案 ①mg ② mgx1= 5.(2012·江苏卷,11)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5-5-1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图5-5-15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在图5-5-16中作出sh关系的图象. h/cm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19.5 28.5 39.0 48.0 56.5   图5-5-16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 kg、M=0.50 kg.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μ的测量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 (1)为使A不撞到滑轮,应设法减小B落地瞬间A的速度,因而可以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如图  (3)对A木块应用动能定理,有 (Mg-μmg)h=μmgs 即(M-μm)=μs h=s h=s 由图可知k=== 代入数据可以解得:μ=0.4 (4)考虑到滑轮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验中要克服滑轮的摩擦力做功,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答案 (1)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见解析图 (3)0.4 (4)偏大 特别提醒: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 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