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9.0 138.0  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α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方法A偶然误差较大。方法D实际上也仅由始末两个速度决定,偶然误差也比较大。只有利用实验数据画出对应的v-t图象,才可充分利用各次测量数据,减少偶然误差。由于在物理图象中,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根据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倾角不同的许多图象,方法B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图象找出不同时刻所对应的速度值,然后利用公式a=Δv/Δt算出加速度,即方法C。 2.除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外,人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进行实验,记录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频闪照相法”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下图是采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频闪照片示意图,图中每两个相邻的小球的影像间隔的时间就是0.1s,这样便记录了小球运动的时间,而小球运动的位移则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试根据图中信息作出小球的v-t图象。  答案:根据所求数据作出的v-t图象如图所示。  解析:时间间隔为0.1s,测出各计数点间的距离: 计数点0,2之间的距离Δx02=16cm=0.16m 计数点1,3之间的距离Δx13=(30-7)cm=0.23m 计数点2,4之间的距离Δx24=(48-16)cm=0.32m 计数点3,5之间的距离Δx35=(73-30)cm=0.43m 根据v=求出各计数点的速度。 计数点1的速度v1==m/s=0.8m/s 计数点2的速度v2==m/s=1.15m/s 计数点3的速度 v3==m/s=1.6m/s 计数点4的速度 v4==m/s=2.15m/s 3.如图甲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s。试用作图法(v-t图象)求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答案:0.85m/s 解析:设对应点1、2、3、4、5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v2、v3、v4、v5,则有 v1=cm/s=75cm/s=0.75m/s, v2=cm/s=65cm/s=0.65m/s, v3=cm/s=55cm/s=0.55m/s, v4=cm/s=45cm/s=0.45m/s, v5=cm/s=35cm/s=0.35m/s, 以速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小车在薄布上做减速运动时的v-t图象。将图象延长,使其与纵轴相交,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为0.85m/s,即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  4.(温州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 (1)给出下列的器材,选出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 ⑦秒表 ⑧轨道小车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共5个计数点。测得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  ①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②试根据纸带上各个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出打下B、C、D三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则vB=________m/s,vC=________m/s,vD=________m/s。(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③在下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_______m/s2。 ④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__,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  答案:(1)①③⑤⑥⑧⑨ (2)①0.1 ②0.138 0.264 0.390 ③1.24~1.28 ④0.012~0.020 计时初时的速度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