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将那些无耻小人比作鸷鸟,说明他们必定会失道寡助。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答案:C 2.对选文《离骚》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 B.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 C.语言上运用了许多联绵词,如“陆离”“芙蓉”等,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 答案:D 3.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自己与众不同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用“鸷鸟”“芰荷”“芙蓉”“高冠”“长佩”等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高洁和清白。 4.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上面诗歌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决不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二、语言运用 5.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6.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本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据专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无形遗产,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需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②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现代转型;③借鉴他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申:申述,说明 B.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攘:忍受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信:确实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解析:选A。A项,“申”应为“重复、加上”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选D。A项,“民生”句中指“人生”;B项,“流亡”句中指“遭受放逐或突然死去”;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而擦擦眼泪啊,哀伤人生的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在我的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啊,这本来就是古代圣贤所看重的。 解析:选D。D项,“死直”应为“献身正道”。 4.下列句子与课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B.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选C。C项,后两句应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即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就是指《离骚》。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内容极其丰富。它结合诗人大半生经历,抒发复杂沉痛的感情,展开了楚国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广阔画面,表现了对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热烈追求,反映出作者热爱楚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C.屈原,名平,字原,春秋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与楚国同姓,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D.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解析:选C。C项,“春秋时期”有误,应为“战国末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6.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余心之所善兮    善:爱好,崇尚 B.谣诼谓余以善淫 诼:诬陷中伤 C.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巧:巧妙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境遇困窘 解析:选C。C项,“工巧”应为“工于取巧”之意。 7.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人生艰难的感叹。 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出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解析:选C。C项,的“民心”应该指“我的良苦用心”。 8.从诗中看,屈原是如何对待不公平待遇的?(用原文诗句作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末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表现了他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拜谒屈原祠 杜 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鱼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有删改) 9.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同时他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食粮。 10.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含义不一样。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真实;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 1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之心。 (2)这句话是说屈原的爱国理想虽无法在楚国实现,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2.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借对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的绯红流芳等方面描写,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 三、语言表达 13.从“高”“明”“正”三个字中任选一个填入下文的方框中,然后仿照画线部分的内容,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句式协调,文意贯通。(不少于25个字)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达头:清廉的风气叫清风,正直的官员叫清官,文章的儒雅是清文,友谊纯洁为清交。也有不少正面的称谓是“________”字当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高 高尚的作风叫高风,高明的见解称高见,品行优秀为高士,技能突出是高手 示例2:明 光明的道路叫明途,锐利的眼光称明眼,见识高超为明鉴,心地坦荡是明人。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据新华网转载《新闻晨报》报道,日前,央视和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在节目中屏蔽外文缩略词,例如“NBA”、“CBA”、“F1”等,改说赛事中文全称。此外,“GDP”、“WTO”、“CPI”等词也进入“整顿”范围。 材料2: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证实,广电总局一周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对于在电视节目中屏蔽外文缩略词的要求,你有何看法?请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要求央视等媒体屏蔽外文缩略语大概是为了捍卫汉语的纯洁,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首先这种做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文化大国要有一定的包容度,也应该对自己的独立文化和本国人民的认识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其次,当前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合理利用外文缩略语,既有利于日常交流,也有利于文化传播;再次,语言是活的,它应该在碰撞和兼收并蓄中求得发展。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