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四)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dǎo)      怂恿(sǒnɡ yǒnɡ) 忖度(dù) 目眦(zì) B.数落(shù) 戮力(lù) 瞋目(chēn) 游说(shuì) C.樊哙(kuài) 脚踝(kē) 大氅(chǎnɡ) 笑靥(yè) D.菲薄(bó) 高亢(kànɡ) 镌刻(juān) 精湛(zhàn) 解析:选D。A项,“度”应读duó;B项,“数”应读shǔ;C项,“踝”应读huái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车蓬  辩护  唉声叹气  锱铢必较 B.帐目 沧桑 安然无恙 神采飞扬 C.辖制 端详 风度翩翩 一筹莫展 D.抱歉 原籍 战战兢兢 谈笑风声 解析:选C。A项,蓬—篷;B项,帐—账;D项,声—生。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我以20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农场。”他回答说:“如果你喜欢,我就送给你,神八升空,大家高兴嘛。” B.我们今天读文天祥的诗,总能清晰地听到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一遍一遍地遥望中原。 C.萝卜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益气等功效。 D.2011年香烟打假,记者随意看了“中华”、“黄鹤楼”、“中南海”几种品牌包装,发现所印商标、位置都不一致。 解析:选D。A.“说”在两段话之间,冒号改为逗号。B.三个“一遍一遍”为排比,改分号为逗号。C.“具有”后为五个承前省略动词的单句,改顿号为逗号。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B.当初,日本丰田汽车秉持“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在美国市场脱颖而出,如今却因质量问题陷入“召回门”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C.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D.高考命题历来都重视稳定性和探索性,没有稳定就会给考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没有探索就不能与时俱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解析:选D。A项,“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用在这里属对象用错。B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有误。C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控”、“伤不起”、“债”、“欧债危机”等成为“2011年度中国网络推介字词”最热词,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第一。 B.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10月底,地球总人口数已突破70亿左右大关。 C.“中国达人秀”在第二季节目中,来自安徽的两位菜农带来了他们自家种的蔬菜水果,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表演。 D.作为我国互联网管理的一个重要机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成立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非常有序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A。B.不合逻辑,删去“左右”;C.结构混乱,将“在”放在“中国达人秀”之前;D.语序不当,将“有序”调至“发展”前并删除“的”。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解析:选B。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解析:选C。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做了必要的补充。 解析:选B。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中,“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两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贺字余庆,开封封丘人。少时,尝丧明,久之,遇异医辄愈。事继母至孝。举毛诗及第,补临朐县主簿。贺有干力,知州寇准且知贺。淳化中,调丁壮塞澶州决河,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临朐父老张乐迎贺,准使由谯门①过,曰:“旌贺之能也。”盐池②吏欺缗③钱,选贺往解州钩校出入,贺悉得其奸。 契丹入寇,真宗决策澶渊④,遣使八人省州县,贺以太子中舍安抚京东。徙知汉州,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事更贺所,多被究诘,人目为“赵家关”,谓如关梁不可越也。 累迁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发运司⑤占隶三司⑥军将⑦,分部漕船,旧皆由主吏自遣,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因以商贩,贫者至不能堪其役。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岁漕米溢常数一百七十万。 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水侵民田。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兼领其事,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 在临朐时,用转运使李中庸荐改官。中庸没,无子,贺为主葬,图其象,岁时祠于家。 论曰:其为政爱民,谦己利物,有古道焉。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六十》) 【注】 ①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②盐池:地名。③缗:穿铜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④澶渊:地名。⑤发运司:宋代管理漕运业务的机构。⑥三司:宋代主管财政赋税的机构。⑦军将:宋代漕运中负责押送的武职人员。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贺往解州钩校出入   校:查对 B.事更贺所,多被究诘 更:改换 C.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 籍:登记 D.及并海支渠多湮废 湮:填塞 解析:选B。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更”的意思是“经过”。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旌贺之能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贺悉得其奸//其孰能讥之乎 C.贺以太子中舍安抚京东//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D.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项,前后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项,前“之”是置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相当于“的”;后“之”是置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不译。B项,前“其”是代词,相当于“其中”;后“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C项,前“以”是介词,相当于“凭借”;后“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赵贺有才干的一组是(  ) ①尝丧明,久之,遇异医辄愈 ②举毛诗及第,补临朐县主簿 ③贺有干力,知州寇准且知贺 ④调丁壮塞澶州决河,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 ⑤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 ⑥用转运使李中庸荐改官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是说赵贺曾失明后治愈,⑥陈述赵贺曾凭李中庸的举荐变更任职。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赵贺年少时曾经失明,生活中对继母非常孝顺,后来在临朐任职,又以才干深得知州寇准的欣赏。 B.在汉州任职期间,赵贺整治了当地官吏,虽多次被朝廷追究问责,但却被老百姓看做是“赵家关”。 C.在江、淮制置发运使任上,赵贺改变过去用人的方法,制止官吏中饱私囊,为朝廷贡献了更多漕米。 D.赵贺为政爱民且屡有建树,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李中庸也一直铭记在心,因此为传记作者所赞叹。 解析:选B。本题综合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观点的分析。按照原文的意思,应是赵贺多次究责,惩办具体事务的弄法之吏,而不是“多次被朝廷追究问责”。 参考译文: 赵贺字余庆,是开封府封丘县人。少年时候,曾经失明很久,后来得到奇医诊治就痊愈了。赵贺侍奉继母非常孝顺。以精通毛诗而被荐举应试并中选,被委任做临朐县主簿。赵贺有才干有威力,知州寇准在这一点上了解赵贺。淳化年间,征调丁壮劳力补充到澶州疏通黄河,很多人都逃离了,只有赵贺全数带回了自己统率的人。临朐县的老百姓布置奏乐来迎接赵贺,寇准安排赵贺的队伍经由建有望楼的城门通过,并说:“这是表彰赵贺的才干。”盐池这个地方的官吏有贪赃的行为,朝廷选派赵贺前往解州查对,赵贺全部掌握了其中的邪恶行径。 契丹进犯中原,宋真宗坐镇澶渊,派遣八位朝臣检查各州县,赵贺凭借太子中舍的身份前往京东地区视察。后来改做汉州的知州,汉州的小吏喜欢玩弄法律营私舞弊,但是赵贺精细明察,小吏们不敢欺瞒,经过赵贺处理的事情,往往要遭遇他的追究诘问,大家将赵贺看做是“赵家关”,意思是说赵贺就像关梁一样不能够逾越。 升任江、淮制置发运使。发运司上报附属于三司的军将,派往各地统率漕船,这些军将原来都是主管官员自己派遣,因为主管官员得到的贿赂不同,有些人就屡次被派到富饶的郡县,于是拿这样的机会去贩卖粮食(左右漕米的价格),以至于一些贫困的人甚至到了不能承担这样差事的地步。赵贺于是登记各州县出产的多和少,依繁难及容易程度将漕运任务分三等,对照军将的功绩和过失来决定他们的去向,因此主管官员的机巧不能实施,每年漕米的数量相较于通常情况,要超出一百七十万石。 苏州府境内太湖的塘岸损坏,加之汇流入海的各沟渠大多填塞毁坏,水流侵占了农田。朝廷任命赵贺以及两浙转运使徐一起来领办这件事,他们采伐石头修筑堤坝,疏通积存的水流,让它们在吴江境内向东流入大海。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回来耕种,上报的有二万六千户,每年有三十万钱的租税上交给朝廷。 赵贺先前在临朐时,曾凭借转运使李中庸的举荐变更任职。李中庸去世后,没有儿子,赵贺主持了李中庸的葬礼,并把李中庸的容貌画下来,每年除夕都在家里祭祀。 评论说:赵贺(等)处理政事爱惜民力,严格对待自己而造福他物,这有古代的风尚包含于其中啊。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化中,调丁壮塞澶州决河,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岁漕米溢常数一百七十万。(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兼领其事,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淳化年间,征调丁壮劳力补充到澶州疏通黄河,很多人都逃离了,只有赵贺全数带回了自己统率的人。 (2)赵贺于是登记各州县出产的多和少,依繁难及容易程度将漕运任务分三等,对照军将的功绩和过失来决定他们的去向,因此主管官员的机巧不能实施,每年漕米的数量相较于通常情况,要超出一百七十万石。 (3)朝廷任命赵贺以及两浙转运使徐一起来领办这件事,他们采伐石头修筑堤坝,疏通积存的水流,让它们在吴江境内向东流入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 [南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1)作者为什么“怕登楼”?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已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两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出来。答出诗句所描写的秋季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离愁之情即可。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点明手法,结合词人情感分析即可。 答案: (1)本来就是百物凋零的秋季,秋风萧瑟,倍觉凄凉,此时登高临远,秋光、明月会更增相思离情,徒然令人销魂,所以作者“怕登楼”。 (2)该句运用了对比手法。燕子辞巢南去,时光流逝,节序更换,可是词人依然羁留他乡,不能回家。一去一留,对比鲜明,去燕、游子,分隔天涯,相见难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羁旅之思。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3)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4)夕阳西下几时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2)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3)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五、(12分) 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 答案:⑤⑥④②①③ 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于2011年7月16日首次在中国上海东方  体育中心举行。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是世界级别的泳坛盛会,比赛项目包括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公开水域五个大项。 目前,国际泳联成员有202个,仅次于国际足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右面是此次锦标赛的吉祥物“晶晶”。 (1)请你以东道主的身份,根据上图向大家介绍吉祥物“晶晶”。要求简要描述其形象,并说明寓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本次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拟一条宣传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吉祥物由拟人化的泳镜来表现,形似跳跃出发和欢呼胜利的泳坛健儿,又象征着上海人民高举起欢迎的双臂喜迎国际泳坛盛会。(意思对即可) (2)宣传语(示例1)魅力上海,激情“泳”动。 (示例2)世界泳坛盛会,上海演绎精彩。 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4分) 例: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的生命乐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丝清风,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缕清风,是一声轻轻的问候;一阵清风,是一次真诚的会晤。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波尔契特 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哈欠,被夕阳的余辉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蹑手蹑脚。这下他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至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肚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你在守着什么呐?” “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 “是守着钱,对吗?” “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 “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哦,那是什么呢?” “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 “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 “兔子草。” “好家伙,真准!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九岁。” “噢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饭吧。” 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块面包。 “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 “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谁说的?” “我们老师。” “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 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就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要睡觉吗?”“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哟,如果他连这个也不知道,还算什么老师。”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我不知道它们夜里是不是真睡觉。”他轻声说着,看着罗圈腿。 那人翻过一堵堵断墙到了街上。“当然,”他在那里说,“你们老师应该卷铺盖滚蛋——要是他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行吗?” “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段描写了破败荒凉、了无生机的环境,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人物出场渲染了气氛,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把人情的温暖置于废墟之上,利于突出反战主题。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于尔根什么样的心理? (4分) ①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尔根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全是小兔子,白的,灰的,灰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了希望老鼠晚上真的睡觉而不再危害自己的小弟弟的将信将疑的复杂心理。 ②表现了迫切希望得到小兔子,又担心弟弟安危的复杂心理。 简要概括“罗圈腿”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活艰难,勇敢(或乐观)面对;善解人意,极富同情心。 小说中的于尔根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为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们为于尔根的执着勇敢而震撼。九岁的他克制着恐惧心理,不分白天黑夜一心守护自己因战争而失去生命的弟弟。②我们为于尔根的天真无邪而震撼。他还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相信“老鼠晚上睡觉”这一善意的谎言,向往和小兔子呆在一起,以他的天真无邪反衬战争的罪恶,更富感染力。③我们为于尔根遭遇好心人而震撼。正在承受一个孩子不能也不该承受的战争磨难的于尔根受到了同样饱受战争磨难的“罗圈腿”的美好人情的温暖,以人间的温情揭露战争的残酷,会更加激起读者的反战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启 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在启功先生生前居住多年的师大红六楼的“坚净斋”前,绿草如茵,夏绿正浓。 而启功先生却再也看不到这些了。 6月30日凌晨2时25分,在北大医院,一生豁达乐观、淡泊名利的启功先生似乎特意选择了这样一个静寂的时刻与我们永别。 只有中学学历却终成一代学者,启功的治学经历颇有传奇色彩。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尔鲁、吴熙曾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 启功学识渊博,他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很多人知道启功,是因为他的书画。他的书法典雅挺秀,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成为彪炳书史的书界领袖,很多人将启功先生誉为“当代王羲之”。 在启功先生执教50余年的北京师范大学,启功留下来两样宝贵财富:一是精神的,他留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一是物质的,他以卖字画所得资金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所拟的校训,它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做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启功先生对莘莘学子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写照。 启功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念念不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来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老校长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学生们都喜欢听启功的课,因为他的课举重若轻,风趣幽默,将繁难的古典文学讲得深入浅出,总让人感到读书是一件快事。后来启功年纪大了,只给研究生授课,偶尔给本科生做一次讲座,学生们必定奔走相告,把礼堂挤得密不透风。 启功先生谦逊。他从未以名人、泰斗自居,虚怀若谷,总保持着赤子之心。人们尊他为“国宝”,他却总用“熊猫”自嘲,常对身边人笑称:“今天又当了一回大熊猫。” 人称他书法家,还有其他许多头衔,他却戏谑地说:“这个‘家’,那个‘家’,我就一个家,多少年就住在这师大红楼里。” 启功先生不爱钱。他为师大设了奖学金,又不停地往里“补充”。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侯刚这样描述:“他得了一个造型艺术奖,3万元,他说,捐了吧;又得了一个奖,8万元,他说,捐了吧。”启功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是内侄章景怀三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他的起居,然而内侄也搞不清他到底捐了多少钱。 启功先生豁达。他多病,但苦中作乐,用白描笔法和幽默诙谐风趣戏谑的语言填词,把自己所患的疾病,描绘得惟妙惟肖。他66岁所写的《自撰墓志铭》广为流传:“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虽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入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对名利、对死亡的豁达,令人感佩。 启功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书画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但他最重大的作品,是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人们将永记在心。 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了启功先生题写的碑刻坐落的位置。②一方面写出了启功先生为人的低调,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启功先生的伟大人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文章写了启功先生哪几方面的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写了启功先生的治学经历、从教生涯、为人处世三方面的事情。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比较翔实、典型,能够让读者从多个方面了解启功先生;②详略得当,能够紧扣文章中心安排材料,从而表现出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很多人知道启功,是因为他的书画”,可是在行文中这部分内容却着墨不多,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强调的是启功先生“为人”这一方面。虽然启功在书画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但他在人生路上写下的“人”字,他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因而文章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为人处世”这一方面。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是人生成长的彩色链环:告别幼稚,走向成熟;告别失败,走向成功;告别过去,走向未来。潇洒地挥挥手,登上出征的列车,任飘飞的衣带,拂去往昔的一切。不管别人怎样评说,不管世俗怎么嫌猜,总是那么刚毅果决地告别! 人世间总在上演着一幕幕的告别,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次的告别,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让你心情激动的告别故事吧?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