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现在这位艺术家开始用那支铅笔在墓碑上方写字了;墓碑很高,他根本用不着弯腰,但是他得探身前倾,因为那座坟头将他和墓碑隔开了,而他又不愿意踩那坟头。于是,他就踮着脚,左手撑住墓碑。他以其精湛的技艺,用那支普通的铅笔写出了金色的字母;他写道:“这里安息着——”,每一个字母都显得那么清晰、秀丽,深深地镌刻在墓碑上,金光闪闪。他写完那五个字后,回头看了看K;这时K正焦急地等着看碑文的下文,根本没有注意那个人,两眼只顾盯着那块墓碑。果然,那个人又开始往下写了,但是他写不下去,出现了什么障碍。他放下铅笔,再次向K转过身来。于是K也望着艺术家,发现那个人面带窘色,但是却说不出他为什么感到窘迫。他先前的全部活力消失了。因此,K也陷入了窘境;他们相互递着无可奈何的眼色;显然这是一场令人难堪而又无法消除的误会。这时送葬乐队的小钟也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可是,艺术家举起手使劲地挥了两下,制止住了钟声。过了一会儿,钟声又响起来了;这次非常轻微,而且未经人制止自己便突然停住了,好像它这一次只是为了定定音。看到艺术家的这种窘况,K很伤心,他哭了起来,抱头呜咽了很长时间。艺术家等到K平静下来以后决定不顾一切继续写下去,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写下的第一小笔就使K喜出望外,可是,艺术家显然是违心地写下这一笔的;字体也不那么秀丽了,而且失去了那种金色的光辉,显得苍白无力,整个字母倒是很大。那是一个大写的字母J,就在那个字母快要写完的时候,艺术家怒气冲冲使劲一脚踩进坟头里,踩得四周的泥土都飞了起来。K终于明白艺术家的意思了;可是,已经来不及请求他宽恕自己了;艺术家用双手刨土,几乎毫不费劲地刨开了;看来一切都预先准备好了,那层薄薄的表土只是用来做做样子的;刨开这层表土,一个墙壁陡峭的巨大墓穴就显现了出来,这时,K感到被一股轻飘的气流从背后一推,便一下坠进了那个墓穴。在下面,他的脑袋还竖立在颈脖上呢,便很快被这无底的深渊吞没了,而在上面,石碑上已经很快地写上了他那遒劲而秀丽的名字。 看到这个情景,他兴奋得醒了过来。 “这是一场令人难堪而又无法消除的误会。”这个误会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家需要埋葬的是K,而K却不知埋葬的是自己,为何埋葬自己。 “钟声又响起来了;这次非常轻微,而且未经人制止自己便突然停住了,好像它这一次只是为了定定音。”钟声的再一次响起,仅仅是为了定音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钟声的响起,是在提醒艺术家不要忘了他是来埋葬K的。再一次的响起,似乎是在催促艺术家抓紧时间把K埋葬,也似乎是在催促K最好自己明白怎样去做。 为什么看到艺术家写下第一笔后,K“喜出望外”,而艺术家却“怒气冲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以为是在为自己立碑,他不能理解立碑的真实目的是埋葬他,所以,当艺术家违心地写下他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时,他“喜出望外”,而艺术家作为“法官”的化身,仍有点良知,他不想把K的名字写到碑文上,不想让K走进墓穴,所以,面对K当时的表现,艺术家“怒气冲冲”。 为什么K被莫名其妙地埋葬后,却要艺术家为他立碑并写上遒劲而秀丽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被莫名其妙地埋葬,这是残酷的,但残酷的事实却要用艺术的“善”来掩盖,从而让我们透过层层虚假去透视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 二、语言运用 生活中有许多小故事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它是生活的积累,又是生活的提炼。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你的感悟,不超过40个字。 有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来到一间有二层楼的屋子。进到第一层楼时,发现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桌旁都坐着人,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吃得到,因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师的诅咒,全都变成直的,手肘不能弯曲,而桌上的美食,夹不到口中,所以他们个个愁苦满面。但是他听到楼上却充满了欢愉的笑声,他好奇的上楼去看。 同样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弯曲,但是大家却吃得兴高采烈。原来每个人手臂虽然不能伸直,但是因为对面的人彼此协助,互相帮助夹菜喂食,结果大家吃得很尽兴。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先在(1)处为上文补写一个结论,然后在(2)(3)两处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 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挡住了他们的视线。 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 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因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将使我们思想开放,视野宽广,从而发展我们的事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们的民族要学会聆听。(2)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从而成就我们的伟大。(3)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从而完善我们的精神。  一、基础考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湍急(tuān) 堆成(duī)  诱惑(yòu) 旗帜(zhì) B.砸进(zá) 撑住(chēnɡ) 精湛(zhàn) 清晰(xī) C.镌刻(jùn) 障碍(ài) 窘迫(jiǒnɡ) 难堪(kān) D.呜咽(yè) 宽恕(shù) 刨土(páo) 陡峭(qiào) 解析:选C。“镌”应读“juān”。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诱惑  婉若  响彻  前顷 B.清淅 深渊 脏款 褶皱 C.难堪 装祯 松驰 抱复 D.神采 震撼 精炼 简练 解析:选D。A项,婉—宛,顷—倾;B项,淅—晰,脏—赃;C项,祯—帧,驰—弛,抱—报或复—负。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即使在全球经济面临危机之际,花卉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不但不受影响,反而吸纳了本乡517名返乡务工人员入社就业,为周边乡镇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难题________了榜样。 (2)山东省济南市工商部门调查发现:这个电视竞猜游戏是由北京一家传媒公司与北京几家网络科技公司和电视台合作的节目,名为“直播”实为提前录播,虚构中奖者,________观众上当。 (3)曹德旺14岁就因为家境困难而辍学,在此之后放过牛,卖过水果,贩过烟丝,修过自行车,生活曾经相当________。 A.树立 诱骗 窘迫    B.树立 诱惑 窘境 C.竖立 诱骗 窘境 D.竖立 诱惑 窘迫 解析:选A。“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竖立”指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用于具体的事物;“诱惑”指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诱骗”指诱惑欺骗,侧重于欺骗;“窘迫”形容非常穷困或十分为难,是形容词;“窘境”指十分为难的处境,是名词。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潍坊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选在风和日丽,温暖宜人的春天,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B.政府官员要经常将心比心,身临其境地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以满腔热忱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是合格的父母官。 C.美国发动伊战已历经9周年,9年间这场战争共造成约4500名美军士兵阵亡,超过10万名伊拉克人丧生,伤者沧海一粟。 D.楼市步入调整期后,放松“二套房贷”政策的呼声不绝如缕,但银行界普遍担心,房价正在下降,房贷风险较高,不敢轻易改变政策。 解析:选A。B项,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地方,一般指具体的环境场所。此处应换作“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替别人着想。C项,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应换作“恒河沙数”,形容人或事物数量极多,难以计数。D项,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但未中断。应换作“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12月16日,庆祝“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 B.同济大学教授张生撰文指出,周立波的表演表现了低下的思想和肤浅的教养。这引发了国内第一脱口秀达人周立波微博骂战。 C.辛卯年祭孔大典以体现儒家文化精髓,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文化上的感悟和视觉上的冲击为总体定位,既弘扬传统,又出新出彩。 D.史诗战争巨片《金陵十三钗》,不同于之前反映南京大屠杀电影的单色调。以新的视觉、斑斓的色彩,征服了不少颇为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解析:选C。A项,成分残缺,“对接任务”后面应有“圆满成功”;B项,搭配不当,应为“肤浅的思想和低下的教养”;D项,搭配不当,应该是“征服”“观众”。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 望 [德]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中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位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皱纹多、穿着旧、手提包古老,这些都显示了人物的性格、身份。 答案:①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作铺垫(伏笔)。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是培德听到母亲的话后心里所想的,从“上帝”“已经”“就”“不像样子”等词语可以看出他的担心。 (2)这是母亲听到培德的话后拉手提包时的一个细节动作,“微微颤抖”说明了母亲内心的激动,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些许自责(因为自己穿着旧让儿子丢面子),也可能是生气(对儿子的表现很不满意)。 答案:(1)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 (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可。) 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第八段是写拒绝吃蛋糕,第十四段是写其自责(通过“他的咽喉中感觉到异样疼痛”可以看出),第十六段是写其内心恢复了平静(通过“压迫感渐渐消失了”可以看出)。 答案: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培德,齐姆森就是起陪衬作用的。正是怕他瞧不起,培德才让母亲赶快离开的,齐姆森这个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齐姆森和培德正好构成对比,起到了衬托主人公的作用,同时也突出了珍惜亲情的主题。 答案: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 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 三、语用创新 (原创)阅读下列新闻,并用一句话概括此新闻。(不超过15字) 福建归真堂活熊取胆的生产模式遭到动物保护组织乃至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烟台毓璜顶医院介绍,熊胆清热解毒等功效是受到认可的,但是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医学界不主张野生动物入药。烟台各大医院将不再将熊胆列入药品范围,目前烟台市场上熊胆制药也很少在销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烟台各大医院集体封杀熊胆制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将是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据此拍摄出灾难大片《2012》。影片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故事: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集中爆发。影片登陆中国,上映仅3天就拿下了7500万元左右的票房,其火爆程度几乎赶上了《建国大业》。不过,影片中的灾难场面和惊悚特技也引起了争议。著名喜剧演员洪剑涛在博客中直接呼吁“建议停映《2012》”,他在博客中称:“看完电影真的是很后悔,尤其是带孩子去看,更是错上加错。” 你认为孩子能不能看《2012》这样的影片?请谈谈你的看法。(1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1:我认为孩子能看《2012》。该片虚构了“人类末日”到来时的灾难场景,旨在呼吁人们重视环保问题,善待地球母亲,这对增强孩子们的环保、忧患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的孩子生存环境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通过看该片,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观点2:我认为孩子不能看《2012》。孩子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需要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有乐观、上进的良好心态。而《2012》利用骇人听闻的灾难场景,刻意渲染“人类末日”的惊悚,会让孩子们对未来产生恐惧、颓废甚至绝望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成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