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物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解析:选C。C项,没有叮嘱孟敬之说话要有善意并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告诫弟子“脸色,考虑温和了吗;姿态,考虑恭敬了吗;说话,考虑忠诚老实了吗;做事,考虑严肃认真了吗”,曾子告诫孟敬子“整肃仪容举止,端庄脸色神情,讲究言辞语调,恰当用辞注意语气”,说的都是处世待人的道理。毕竟,做到这些,可以避免粗暴无礼,可以接近诚信,可以避免浅薄与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7.15) 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和冉有都想知道孔子是否愿意帮助卫君,子贡非常了解孔子,因此没有直接问。 B.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所以自己对他们没有怨恨。 C.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与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形成对照。 D.孔子赞扬伯夷、叔齐,就是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的不满,所以子贡知道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解析:选B。不是孔子对他们没有怨恨,而是说伯夷、叔齐兄弟没有怨恨。 4.孔子还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礼让”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认为礼让是治国的根本。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了;如果为国者不能礼让,就不能指望社会也能有礼让之风。 二、语言运用 5.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五《岳忠武砚》条记载:道光元年,东阳令陈海楼曾在北京得到岳飞的一方端砚,“砚色紫,体方而长,背镌‘持__(1)__守白,不磷不___(2)___’八字”,其字为行书。岳飞的这则砚铭是取孔子《论语》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注:“磷”取“损伤”义),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之意而来,以表示自勉。此砚后为文天祥所得,文天祥又刻上铭文:“砚虽非铁__(3)__难穿,心虽非石如铁坚,守之勿失___(4)___自全。”岳飞和文天祥就是以这一铭文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的。 请填出铭文中缺漏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坚 (2)淄 (3)磨 (4)道 6.请自选一个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句,对句中的意蕴进行联想或想象,写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或感悟。 示例:门前冷落鞍马稀 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然而,创业当初门前冷落鞍马稀时的孤独与无奈、艰辛与挣扎,仍然留在她的记忆之中。是那一份诚信、执着与坚持,终于使她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短暂,生命值得珍视。无数先贤为我们开创了光照日月的事业,而伟大的时代为我们开拓生命的价值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笾豆之事(biān)  三愆(yán)   谓之瞽(ɡǔ) B.润色(lùn) 鲜矣仁(xiǎn) 仁而不佞(nìnɡ) C.御人以口给(ɡěi) 踧踖如也(cùjí) 恂恂如也(xún) D.便便言(pián) 侃侃如也(kǎn) 訚訚如也(yín) 解析:选D。A.愆(qiān);B.润(rùn);C.给(jǐ)。 2.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请教)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主管人员) B.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待人不当) 侍于君子有三愆(美德) C.辞达而已矣(言辞达意) 巧言令色,鲜矣仁(少) D.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鲁莽) 仍旧贯,如之何(怎么样) 解析:选C。A.问(探望,慰问);B.愆(过失);D.瞽(没眼力)。 3.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A.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B.雍也仁而不佞 C.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解析:选D。D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其余与例句均是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4.下列各句加点词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B.行人子羽修饰之 C.几彷徨死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解析:选C。A项,“夫人”应是“这个人”;B项,“行人”指“古代的官员”;D项,“一行”指“支一次是(能够)……”。 5.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究言辞和语气,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B.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聪明人不会失去人缘,也不会说话不当。 C.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个人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一定切中要害。 D.雍也仁而不佞——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 解析:选B。B项应译为:聪明人既不会待人不当,也不会说话不当。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子曰:“辞达而已矣。”(15.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5.5)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1)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雍也仁而不佞  佞:________________ (2)御人以口给   口给:______________ (3)恂恂如也    恂恂: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口才  (2)应对敏捷,能言善辩  (3)恭顺 7.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辞达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言辞只要达意就行了。  (2)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太少了!  (3)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 8.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在乡党、宗庙与朝廷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孔子慎言的表现。他在与不同对象交往时,都能说话讲究,表情适当,言语得体,符合礼制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 雠: 同“仇”,仇恨 解析:选C。C项,贱:轻视,看不起。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选A。③说的是尊贤的前提条件;④说的是简主尊贤,没有提到兴国;⑥说的是子路的困惑。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解析:选B。B项对弦章的话理解有误。弦章不是说“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而是说如果有了桓公,那么到处都是管仲。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2)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3)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得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就被治理得很好了。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傅雷《给傅聪的信》中的一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傅雷的观点。(不超过40字)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说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是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傅雷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也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14.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示例: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丝清风,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缕清风,是一声轻轻的问候;一阵清风,是一次真诚的会晤。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