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4.15)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 A.出则弟,谨而信(言行不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饶恕) B.何事于仁(止,仅仅)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周济) C.愿无伐善(攻打) 盍各言尔志(何不) D.老者安之(使……安逸) 百者以一贯之(全) 解析:选B。A.恕:待人仁爱宽厚;C.伐:夸耀;D.一:一个观念。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A.泛爱众而亲仁 B.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C.敝之而无憾 D.焉能系而不食 解析:选A。A项,连词,表并列,并且,与例句同;B、C、D项均为转折连词,却。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道一以贯之 B.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谓也 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解析:选B。B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2)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二、语言运用 5.根据下面的要求,补写句子。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信手拈来,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解了,而且一直在误解、误用。比如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年来被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孔子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是:____________。“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断句:民 可 使 由 之,不 可 使 知 之(用“/”断句) ②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②老百姓能够受使唤,就任由他们去做;不能够受使唤,就使他们受教育。 6.阅读下面的句子,以“生活”“理性”“感情”为表述主体,写三个句意连贯的比喻句,要求说出它们与“想象”的关系。 想象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同时想象也必须接受深刻的理性的指导,否则,容易失去正确的方向;而想象的运作乃是强烈感情激发驱动的结果,缺乏激情,也就缺乏想象。 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生活是想象的基石(源泉);理性是想象的指南针(路标、灯塔);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打火石、催化剂)。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B.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C.管仲非仁者与 D.吾其被发左衽矣 解析:选A。B项,“弟”通“悌”,尊敬兄长;C项,“与”通“欤”,吗;D项,“被”通“披”,披散。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广泛地 B.然,固相师之道也 相:相互 C.过之,必趋 趋:快走 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自经:自缢 解析:选B。相:辅助,协助。 3.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吾亦欲无加诸人 尧舜其犹病诸 B.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C.尧舜其犹病诸 吾其被发左衽矣 D.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 解析:选A。B.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语气助词,表测度,大概,恐怕;D.动词,辅佐。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冕衣裳者与瞽者 A.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B.愿无伐善,无施劳 C.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D.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解析:选C。A.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B.形容词作名词,长处;D.形容词作动词,吃饱。 5.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尧舜其犹病诸 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解析:选D。A.盍—何不;B.焉—于之;C.诸—于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其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师冕见,及阶   及:______________ (2)虽少,必作    作:______________ (3)过之,必趋    趋:______________ 答案:(1)到 (2)肃然起敬 (3)小步快走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2)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8.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表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和马比起来,人的性命更为重要。况且孔子博爱民众,无论尊卑、贤愚,孔子都施以仁者真诚的关怀。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 【注】 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解析:选C。非:责怪。 10.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子贡)乃仰而应(林类)曰 B.而(人)反以(之)为忧 C.(子贡)以(之)告(于)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解析:选A。A项应为“(林类)乃仰而应(子贡)曰”。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解析:选B。①认识不达观,⑤是对生的认识。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解析:选D。D项中“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参考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三、语言表达 13.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14.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通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说难以下咽,但能对症除病;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尽管香甜可口,却会慢性中毒。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