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54~P55]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重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絮语(xù) 迷惘(wǎnɡ) 桂冠(ɡuān) B.缚住(fù) 峭壁(qiào) 波澜(làn) C.喋喋(dié) 喧腾(xuān) 踱着(duó) D.爱慕(mù) 打盹(dǔn) 喑哑(yīn yǎ) 解析:选B。“波澜”的“澜”应读l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沉郁 迷惘 翻滚起伏 B.徘徊 幽静 如愿以尝 C.波谰 主宰 喜怒无常 D.空虚 时辰 蝶蝶不休 解析:选A。B.“尝”应为“偿”;C.“谰”应为“澜”;D.“蝶蝶”应为“喋喋”。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致大海》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高加索时所作,整首诗中没有消沉而是气势磅礴,感情热烈激昂,思想深沉。 B.普希金在《致大海》中写诗人向大海吐露逃亡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愿望,以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恼。 C.《当你老了》中诗人虚拟了一个已至暮年的老人,字字句句都是诗人对未来的想象。 D.叶芝在《当你老了》的最后一节表白了自己的心声,申明爱的不是“你”的外表和青春,而是“你”高贵的灵魂。 解析:选D。内容是《当你老了》第二节所写的内容。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的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的,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4.下列对诗歌朗读的停顿不对的一项是(  ) A.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B.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C.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D.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解析:选B。应为“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沙哑) B.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波涛) C.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豫不决) D.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絮絮叨叨的话) 解析:选A。A项指“失音”,而非“沙哑”。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大海》第一节和第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B.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是指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到国外,因为这个愿望不能实现而苦恼。 C.大海“喑哑的声音”“深渊之歌”,引起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了诗人的遐想。 D.从诗的开头可以看出,诗人在面向大海告别的时候,内心的万千思绪也同大海一样如潮奔涌。 解析:选C。C项表述有误,前者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后者引起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 A.岑寂(cén)  条分缕析(lǚ)  愀然不悦(qiǎo) B.锱铢(zī) 探本溯源(sù) 徇私舞弊(xùn) C. 踌躇(chóu) 骁勇善战(xiāo) 桀骜不驯(jié) D.蹙缩(sū) 蓦然回首(mò) 彪炳青史(biāo) 解析:选D。“蹙缩”的“缩”应读suō。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 B.孤独,荡涤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 C.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是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D.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身心容易疲惫,思绪容易紊乱。 解析:选A。“奋”应为“愤”。 3.(2011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解析:选B。A.“征订”是指出版发行机关向单位或个人征求订购或订阅出版物。用在此处修饰“广大读者”不恰当。B.“悲天悯人”的意思是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符合题意。C.加“的”使句子产生了歧义。D.“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此处用来修饰“大自然”显然不符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个方面。 B.当前,国际反恐怖合作使带有明显恐怖主义色彩的“东突”势力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他们对本拉登恐怖势力被击毁痛心不已,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示对美国军事打击的支持,试图拉开其与本拉登势力的距离。 C.如今的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因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贴身伴侣,用来尽情表现个人品位。 D.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 解析:选D。A项,“这个方面”指代不明;B项,“他们”放在“一方面”前;C项,“因而”承接不当。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 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6.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份,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雕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的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像上。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又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 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俩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站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上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孜孜砣砣,很投入。大概是在大上海的疯狂采购有些入不敷出,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7.作者每次到上海,要去的是南京路与淮海路,可去可不去的是普希金的铜像,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为南京路与淮海路有时尚,有热闹,有消遣,有繁华,有虚荣,一句话,那里有更多的物质享受。②因为普希金铜像那里只有孤独,冷清,没有生命,无刺激,一句话,它不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愉悦。 8.“我很替普希金难过”,这难过应该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没有人来拜谒,没有人瞻仰,没有鲜花,没有崇敬。②这里的一些人有的只是冷漠,有的只是自我的物质的需求,普希金的人格以及他所拥有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在此荡然无存。 9.“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根据全文,如果说出来,应该是什么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下的中国,我们不该冷落了普希金,而应该用普希金的精神洗涤自己的灵魂。 10.下面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说“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不是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而是人们更多地追求物欲,离普希金太遥远了。 B.普希金广场即便是雪花飞飘,也有人去凭吊,而四月的上海,阳光灿烂,却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这说明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 C.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孩子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作者写这几句话时,内心充满了对打拳老人和玩耍孩子的不满。 D.“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也就是说,作者的话中有这个意思:金庸和琼瑶对青年人的成长负有责任。 E.文章通过“我”对普希金的拜谒以及“我”的感受,写出了有些人因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快乐,而导致精神的荒漠。 解析:选CD。C项根据全文,作者并非对几个打拳的老人和玩耍的孩子不满,而是对人们冷漠普希金的失望、痛心;D项是年轻人自己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看,金庸和琼瑶对青年的成长不负有责任。 三、语言运用 11.(2011年高考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⑥②为总说(由“固然”到“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④是总结性文字(“总之”)。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12.阅读下面的新闻,请围绕“平民慈善”写一段简短的评论。(不超过50字) 本报讯(记者蓝筠) 4年捐款1.9万元。北京“的哥”杨松岩用随车的“小金猪”储蓄罐募集善款,共帮助了十多个困难家庭。他说,希望能将这种“平民慈善”进行到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平民”的财力虽然有限,但若广泛参与,“平民慈善”的作用同样不可轻视。 ②人要怀慈善心、行慈善事,“平民慈善”你我都能做。“平民慈善”闪耀着“平民”美德、善行的光芒。

【点此下载】